往年,住在低洼地带的居民最怕下大雨,一下雨家里就遭殃。“七上八下”是防汛关键时期,大雨又隔三差五、接连不断地袭击千年古都西安,但是随着以堤防工程、内涝排水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为主的三道防洪线的建成,西安今年再也没有出现昔日的内涝和防洪吃紧的现象。
堤防工程筑造安全屏障
素有“八水绕长安”的西安市内主要有渭河、泾河、灞河、沣河、涝河、黑河等较大河流54条,均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占全市水系总面积的98.5%。每年的7、8、9三个月是全年降水最多时期,占年降水量的60.3%。西安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点决定了西安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特性,主要是暴雨造成的河道洪水,城市内涝和山塬岭洪水。渭河和浐灞河是区内的主要防洪重点。
近几年来,西安市以渭河中下游治理工程、浐灞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以及水毁修复工程等为重点,新建了一批防洪工程,全市堤防防洪能力有了一定提高。据悉,自1998年以来,渭河西安段已累计完成新建堤防14.6公里,加固堤防34公里,新建和加固坝垛370座,渭河城市段已成工程达到百年一遇标准,渭河下游堤段已成工程达到50年一遇的标准。灞河综合治理项目是西安市确保城市段防洪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工程的重点项目。该工程按照百年一遇洪水设计,河道两岸设30米宽的绿化带,计划修建橡胶坝21座,可以形成水面2万亩,总蓄水量1320万立方米,目前已经基本峻工。
堵疏并重解除内涝灾害
兴庆湖-护城河-团结库-漕运明渠、大环河-皂河、红旗西渠-幸福渠是西安市城区三大排水系统,积水面积达212平方公里,占全市排洪总量的80%以上。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污水量的增加,加之城市行洪排水管道的老化,城区排洪不畅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三大排水系统的河渠年久失修,淤积严重,同时受渭河河床淤积抬高影响,使得皂河、漕运明渠及幸福渠洪水入渭受阻,形成西安有雨必涝,有涝必灾。
从2004年开始,西安市先后对一些主要的积水点进行改造,先后解决了含元路、太华路口与八府庄路口等地的积水问题,相继完成了护城河排水工程、兴庆湖清淤治理和南北水文巷、西影路等40余处雨水过街管道和城市行洪排水改造项目,全线贯通了纬一街、福鱼路、丈八东路、团结西渠、昆明路5个出水口。
在今年汛前又清淤明渠0.4公里,疏通雨水管道407公里,掏挖收水井4.3万座次,改造易积水道路9处。同时,经过3年的紧张建设,2004年11月,投资4.75亿元、全长32公里的浐皂河排洪治理工程全部竣工,使浐皂河入渭口抗洪能力达百年一遇标准,从此,西安市南郊、西城区、北郊的雨洪道路畅通无阻。2005年6月,素有西安“龙须沟”之称、全长10.54公里的漕运明渠经过近2年的紧张施工,也通水完工了。以堵疏并重为主的城市管网工程建设和雨水排洪工程建设使得阻塞西安城区排水行洪的“血脉”得到了大部分疏通,面对中等强度降雨,饱受内涝之痛的西安市再也不用为内涝所焦虑了。
多方结牢非工程防线
据水文、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汛期西安市降水偏多,局部地区发生暴雨的机率增大,泾河洪峰流量较常年偏大一至四成。
针对此,汛前,西安市从上到下落实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全市建成了52个水雨情自动测报站,全面修订完善防洪预案,特别是小型水库的防汛预案,落实了水雨情测报措施和抢险队伍、物资、人员。加大防汛宣传工作,提高群众参与意识。西安市防办与电信、气象、水文部门分别签订了服务协议和水雨情报汛协议。积极与物资、供销、商贸、交通部门联系,落实抢险物资、车辆,全市共储备防汛抢险用的铅丝92.6吨、草袋2万条、编织袋99.4万条、备防石8.4万立方米。
同时,与人武、卫生部门共同组建了以解放军和民兵为骨干的防汛抢险队伍和以专业施工队伍为主的防汛抢险机动专业队伍,成立了专业救护与群众群防相结合的抢险队伍。本报记者 赵阳 通讯员 秦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