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科城杨凌,每逢上下班时间,人们经常看见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在西农路上步行。岁月的沧桑洗不去他挂在脸上的笑容,从老人居住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到他上班的“兽医院”足有2公里,老人风雨无阻。他便是大名鼎鼎的全国先进工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胚胎工程专家窦忠英教授。
年近七旬尚未退休,生活节俭,淡泊名利,窦忠英的平凡生活让所有知道他的人都肃然起敬。出身兴平的窦忠英1963年毕业于原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曾留学原联邦德国基森大学,专攻牛胚胎工程技术。留学期间,省吃俭用,学成回国时,他没有带当时国内紧缺的家用电器,而是用省下来的出国津贴连同导师所赠,价值一万多马克。购买了急需的实验仪器用品,有人笑他傻,有人说他愚,窦忠英却从不后悔。
窦忠英在杨陵小镇,与农民和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给牲口看病掏屁股,一忙几个小时,错过了吃饭时间,就和民工蹲在一起,一碗粘面就打发了。在基层,他始终未停下科研的脚步。1986年,窦忠英运用现代胚胎移植技术,让世人看到了农家黄牛生出纯种奶牛的奇迹。有一头奶牛一次采胚得到9头牛犊,为国内首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窦忠英有一手绝活,能在显微镜下准确分割胚胎。他率领的课题组在突破了这一技术难关后,于1986年获得国内第一头胚胎2分割的半胚犊牛;1990年,成功获得国内首例、世界第二例胚胎4分割同胚3犊牛(把一个胚胎分割成4份,产下3头犊牛)1/4胚胎移植妊娠率达50%。胚胎嵌合、基因导入等领域,窦忠英和他的课题组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窦忠英还将克隆与胚胎移植结合起来,1994年和1995年,他率领课题组利用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先后获得胚胎克隆家兔和国内首批克隆猪。
尽管在胚胎分割和胚胎细胞核移植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窦忠英却并不满足,他的眼睛始终瞄准科技前沿。1993年,他将理论上应用干细胞治疗诸如心肌梗死、角膜病变、皮肤烧伤等付诸实验研究,开始向胚胎干细胞分离与克隆进军。1995年是值得记忆的一年,窦忠英和他的课题组在国内首次由早期胚胎分离克隆出牛、猪胚胎类干细胞,目前牛已传至7代,猪5代。此后,捷报频传,1996年、1997年、1999年、2001年,窦忠英和他的课题组分别从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得到心脏样跳动细胞团;在国内首次从人类流产儿分离克隆出人类胚胎干细胞,现已传至14代;由流产牛犊分离克隆出牛胚胎类干细胞,得到心脏样跳动细胞团,现已传至15代;克隆出成年山羊皮肤类干细胞。这些类干细胞具有多能性,经体外培养,可分化出类胚胎、上皮样细胞、类腺体和心脏样跳动细胞团等。2001年8月25日,窦忠英和他的课题组在干细胞研究方面又迈出了一大步,他们对源于人胎儿原始生殖细胞的胚胎干细胞进行体外分化培养,28日见到每分钟跳动30—130次的心脏样跳动细胞团。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