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宝鸡实施名牌战略起步于“八五”时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同外地一些城市的名牌产品相比,还有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
——在全省所占比重逐步减小。从1995年起,陕西曾先后六次公布了“陕西名牌产品”。1995年全省首批公布的“陕西名牌产品”中,宝鸡占25.9%,而在今年公布的“陕西名牌产品”中,宝鸡的名牌产品仅占19.5%。
——市场竞争力不强。从2001年评比“中国名牌”以来,全国共有479家企业的547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宝鸡无一企业和产品入围。至2004年我国已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362件,宝鸡无一商标获此殊荣。
——覆盖面窄、量小和后续不足。从宝鸡目前的名牌产品看,明显具有行业集中、带动能力弱、覆盖面窄,大多数为工业类,非公企业名牌少,新型高科技名牌、一产和三产名牌几乎空白。宝鸡的39个“陕西名牌产品”和14个国家免检产品,远远不能充分体现宝鸡的产业优势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在2003年全国乳品行业10个免检产品中,宝鸡虽然有关山、和氏、惠民3个产品入围,但3家企业的产品总和远远不及全国乳品行业的光明、伊利、蒙牛、三鹿等企业的任何一家。
——产品寿命短、可持续能力差。上世纪九十年代宝鸡涌现出的名牌产品,如长岭冰箱、双鸥洗衣机、宝鸡啤酒等都曾享誉三秦、驰誉国内外。如今这些产品市场萎缩严重,大都快被世人所忘记,更有一些名牌产品,由于企业决策层的名牌意识淡薄,缺乏对名牌效应的认识,辛辛苦苦打造出来的名牌轻易地给丢了。
本报记者 章琦 实习生 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