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陕西电子信息学校采访,恰逢学校新生报到。来自陕南山区的农民刘振书正陪着女儿来报到,刚交完费就和学校签订了一份就业安置协议书,这下让老刘放下了心,孩子学电子信息专业,三年以后孩子就可以就业了。
电子信息学校从一个只有200多学生的小技校发展成拥有7000多学生的职业中专学校。其发展速度之快,在同类的中等专业院校中堪称一花独放。学校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电子工程、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等五大学科18个专业,构建起集高职教育、中专教育、技工教育、成人教育和短期培训为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
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专业能否适合市场和企业的要求。电子信息学校这几年适时的根据产业调整和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几年来,学校的职业教育紧跟国家产业调整步伐,提出“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专业结构调整和多层次办学作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学校瞄准这个高新技术前沿,大胆调整专业结构,新开发了六个电子信息类专业,停办了一些传统专业设置。从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看,这几个专业的学生就业都非常好,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校党委史书记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去坐办公室的,是从事一线的劳动者,我们这里就是培养新时代需要的技术工人,这些人才是未来发展和财富的直接创造者。”这些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但是中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却大大地滞后了。很多企业没有好的技工来干活,项目再好,技术含量再高没人能干不行。所以,电子信息学校抓住了这个机遇,也认清了当前我国职业和技术教育的现状,瞄准缺口,培养的技能型人才适合新时期乃至未来企业发展需要。
培养一个技术型的人才,靠的是实际的操作能力。所以,学校课程安排和实习操作的课程比例达到了1:1。给机械专业的学生带实习课的张老师将记者引到他们的实习车间,仅学生操作的教学数控机床就达32台,我省同类学校均没有这个规模和数量。她说,这几年企业要的就是基层的工人,一到工厂马上就能上班,成为创造价值的人。所以学校下大力气更新教学设备供学生实习,解决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业中心的老师说,每年还没到毕业,企业早早地就来要人了,2006年毕业的学生,现在已经“订”出去了700多人。现在学校学生毕业安置率每年保持在95%以上。其中有60%就业到长三角工业带。学校领导已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史书记说,“哪怕是企业要人我们培养不出来,也决不给企业推荐一个不合格的学生。” 本报记者 张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