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MP3、录音笔成为大学生的必备物品,咖啡厅、鲜花店、礼品屋里学子出手大方,“穿衣讲牌子、吃饭下馆子、校外租房子、外出打车子”,某些大学生的衣食住行俨然已进“小康”。目前,大学生必需型消费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个性化的时尚型消费则急速上涨,对此需要切实加以引导。
一份调查问卷显示,高消费者在大学生总数中约占10%,可这一比例中仅有一成学生的花销是通过自己打工取得的,其余大部分是父母给的。与此同时,一些家境困难的学生却在为学费和基本生活费奔波不息,做家教、搞推销、勤工俭学。然而仍有部分贫困生却在与“富学生”的攀比中寻求虚荣,“父在家卖血寄钱,儿在校出手阔绰”、“不孝子要买手机,可怜母四处借债”一类的报道常常见诸报端。
部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不成熟,盲目跟风攀比,加上好面子、虚荣心强的弱点,超前消费甚至负债消费的不少,这不仅给家长带来沉重的负担,还容易使学生养成依赖和享乐思想,对其成长和今后发展不利。贫困生的经济劣势让他们的生活捉襟见肘,而自己的努力往往又非常有限,不足以解决眼前的困难,心理压力相当大。因此,正确引导家庭富裕学生理性消费,切实帮助贫困生改善生活状况,这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当务之急。 (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