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阳·
北京市旅游局消息,进入“十一”黄金周以来,北京各大景点旅游人数均陆续超过最佳容量。其中故宫在10月3日接待了8.32万余人次,超过最大容量66%。
凡是在黄金旅游季节到过故宫参观的人,恐怕都会有这么一种感念:除了对旧日皇宫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建筑景观和丰富珍贵的历史藏品、精致典雅的特殊人文气息的赞叹外,便是对摩肩接踵、人流如潮的观者队伍的惊叹了。在像太和殿这样的主景观之前,往往更是呈现出拥挤甚至是混乱的不和谐场面。游客争相蜂拥进入,皆想在最佳观赏位置近距离感知昔日金銮宝殿的全景风貌。
可结果呢?挤踏者有之,抱怨者有之,失望而退却者有之。到底是来观景还是看人?这使很多游客不由自主地怨叹。
全国各个著名景区,都有一个“最大容量”的限制。这个“最大容量”的参照系数,本身便是一个预警讯号,对此警戒线的突破,意味着观赏质量的急剧下跌,景区美感、和谐氛围的被破坏,硬软件的不堪重负,甚至带来无可挽回的潜在人为“销蚀性”后果。
对于像故宫这样独一无二、不可再生的人文、历史资源来说,这一最大容量的指数突破,其负面影响是无以估量的。从年龄上来说,故宫也是一位老人,它的一殿一阁,一楼一宇,一砖一瓦,一门一槛,都是历史积淀的珍稀标本。若一天之内,多出数万双观光之脚,如饥似渴地向故宫倾吐破坏性气息时,这位尊贵老人的内心隐痛有谁体恤、感知?当游客为自己抢不到最佳观景点、拍摄点而埋怨时,可曾听到故宫老人悠长而沧桑的深深叹息?
保护与传承不是一句空谈。尤其是在像故宫这样的稀世老人面前,我们的开发观、经营观、经济观,都应有一道不可逾越的价值底线。“最大容量”的频频被突破,不足喜,深堪忧。在故宫老人的历史性喘息面前,景区管理者、维护者是否该有所行动了?我们是否应该思考,景区开发也需要充分体现“美与和谐”意识的人文式关照理念?故宫也好,其他类似重点景区也罢,美与和谐的人文关爱,将会使其稀世的暮年之春延绵与永葆,这是我们作为历史传承者的最大责任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