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记者在陕西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采访时,一组数字令人振奋:
今年前三季度这个公司出产柴油机首次超过100台;
手持各类生产合同23亿多元,其中柴油机订单突破430台;预计全年将完成工业总产值超过8亿元,完成各型柴油机150台。
……
这些指标,均创出企业成立56年来最高的生产纪录。
这些数字,凝聚着陕柴重工人的智慧和汗水。
谈起公司近年来的发展变化,付出了艰辛的陕柴重工人十分感慨:“与前几年的公司没活干相比,如今的陕柴重工,活都干不完,用户都上门求着订购柴油机,真是变化两重天!”
在采访中,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宫惠明告诉记者,企业得以生存,乃至快速发展的秘诀,是公司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新产品开发,优化产品结构,转变生产模式,调整经营思路、以变应变。
1998年,这个为我国海军建设有辉煌贡献的老军工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困难,柴油发电机合同一落千丈,仅靠微量的军品生产艰难度日,维持生计。老工会主席段俊发谈起这段日子,显得心情沉重。他说,将近两年的时间,全公司除了一线按定额考核的生产工人、主要技术人员可以拿到一部分工资外,公司领导、后方的机关干部和工人每月只能发二三百元钱。有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熬不住了,离开企业谋生计去了。为了把职工队伍稳住,领导想尽了招数,工会四处“化缘”,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实施“雪中送炭”,帮助特困职工渡难关。有着光荣传统的陕柴重工四五千名职工,人心没有乱,队伍没有散。困难并没吓倒他们,而是横下一条心,背水一战,集中精力开发新产品,面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走市场需求的路子。经过全公司职工一番艰苦的努力,到2001年企业终有了新的生机。
“要在市场上站立脚跟,过硬的产品是关键。”陕柴重工的当家人深知此道。几年来,他们加大科研开发力度,不断开展工艺攻关,走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完成了引进法国热机协会的16PASTC机、德国MTU956机的国产化研制工作,并相继开发出了捣固机、拦焦机、射孔枪等一批民品。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新产品的不断开发,使陕柴重工的产品由最初的3个品种发展到梯次分明、规格齐全的8大系列30多个品种,为公司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国际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国内造船市场空前繁荣,船舶动力需求迅猛增加。陕柴重工紧跟世界造船市场发展方向,把握我国造船市场实际需求,及时转变经营观念,调整产品结构,在民用柴油机的更新换代上下功夫,把营销目光投向日益增多的民营造船上,2004年,公司相继推出了多型船用主机,迅速占领了2500至4500千瓦民用船主机市场,并成为国内支线船舶中速主机最大的供货商。
市场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陕柴重工把稳定的科技人员队伍,作为企业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占领市场的保障。为此,陕柴重工采取各种措施,用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公司有三大技术部门:设计所、工艺所和铸研所。这里工程技术人员不仅每月可以拿到标准为200、400、600元的特殊津贴,公司还在住房分配、工资升级等方面对他们给予政策倾斜。在重要岗位上,公司敢于起用年轻人,放手让他们处理和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在陕柴重工设计所从事新品研发的小何,今年31岁,他来公司的第二年,领导就让他独立设计了一个零部件,该次设计的成功使他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陕柴重工立足军品、做大民品,着眼船用辅机市场的巨大潜力,确定了由主营船用主机向主辅机兼营实现战略转变的发展思路。同时,公司转变生产模式,加快产能调整,持续开展生产效率改进活动。他们按照专业化、模块化的生产方式,以提高生产效率为重点,以工艺流程再造、技术改造及资源调整为突破口,对总装试验、机械加工等关键工序进行改造,强化了机身、缸盖、缸套等关键件、主要件生产线生产能力。同时,拓宽生产协作体系,加大配套件供应商资源培育力度。目前,柴油机2000多种零部件中已有1800多种扩散到西安、咸阳等省内数十家企业进行生产。
企业经营的大发展,职工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职工享受到改革带来的新成果。已经在陕柴重工干了30多年的铸造工人、省劳模于润民,亲历了公司从低谷到爬坡再到跨越发展的历程。他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职工经常下岗,工资低,工作环境也非常差,设备简陋,体力消耗大,灰尘也大,许多职工觉得单位没有盼头,工作积极性差。现在,许多过去繁重的工作只需按个按钮就能完成,收入也大幅度提升,大家没有了下岗、轮岗的顾虑,工作劲头越来越大。
在采访结束时,企业主管营销的副总经理刘有信告诉记者,前不久,在浙江市场调研时欣喜地发现,在乐清市鸥江一段大约4公里长的江岸边,聚集着数十家民营造船厂,这里约有200条船正在建造,其中载重量8000到10000吨级的船占到一半以上。在这些大吨位的船上,竟有85%以上使用的是来自陕柴重工的柴油机!“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现在可以告诉陕西父老乡亲的是,如今在浙江、福建、山东、江苏等地的海洋江河航运线上,咱们老陕制造的柴油机成了这些船舶的‘心脏’。” 本报记者 王仓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