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回首的往事
时至今日,西安煤矿机械厂一些职工家属还保留着爱养鸡的习惯,与以前不同的是,过去养鸡,是为了给捡拾菜叶找个借口,现在则真是为了吃新鲜鸡蛋。
说到这家厂子2002年时的情况,职工崔建生一脸无奈。连续十年亏损的煤机厂,当年经营状况可谓“四降一升”:工业总产值、订货款、销售额、销售收入等指标均较上年下降,唯亏损额还在上升。在市场上可销售的煤机产品仅有五种,全年只生产了18台采煤机,市场占有率仅有8%,在全国众多采煤机生产厂家中排名倒数第一。仅当年1—10月累计亏损1亿8千多万,各类负债高达3亿多,拖欠工资就1700多万。一年多都没发过工资,职工生活艰难。职工们因为看不到企业前途在哪,全厂有半数的人选择离开、另谋生计。当时当地人相互调侃时经常会说“你咋穷的和煤机厂人一样”。
生产处长李厂安就曾离开该厂。他感慨地说:“1994年大学一毕业我就被分到厂里,因为工资老拖欠,很长一段时间我吃不饱,每天只能吃3个馒头。到了1996年,我终于熬不住了,就到外面找活干。”
十一顾茅庐产生连锁反应
到2002年10月,西安煤矿机械厂新的领导班子成立时,设备生锈,人员稀少,在岗者也都无心工作,一片凄凉的景象像山一样压在新厂长王增强心上。为了凝聚人心,当年11月12日,全厂职工代表大会上,新班子庄严宣布,今后再不拖欠职工工资,五天之后,煤机厂当月工资十年间第一次足额兑现。工人们备受感动。
然而,经过艰难求助发下第一个月工资之后,面对广大职工的赞誉,王增强却没有半点喜悦,他深入分厂、处室和职工之间了解情况,交流意见,几乎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经过深思熟虑,煤机厂确立了“科技创新求生存,拓展市场求发展,优质服务求信誉,狠抓管理求效益”的2003—2005年企业发展思路和“三年三大步”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可人在哪儿?!煤机厂沦落到今天,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与人才危机不无关系,60%的科技人员都走了,甚至在承担企业产品研发的煤矿工程机械研究所,三位正副所长也同时离厂另谋职业。技术工人、管理干部一批批的流失,十年间西安煤矿机械厂先后流失一千多人,大量骨干人员在看不到一丝希望之后纷纷离去。
面对此情此景,王增强的心在喋血,但他没有坐以待毙。
技术员杨蕊丽回忆说:“新领导上任前,我们研究所三位所长因为待遇差和没有用武之地都走了。而新领导来了后,技术人员拿到了让老工人不能理解的高工资。在厂长的11顾茅庐之下,走了的所长不但回来了,还升了官,现在我们都专心搞研发,企业在科技的推动下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厂长的精神让流失出去的科技人员重新看到希望。
企业的关怀、待遇的提高,工作环境的改善,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经营形势的逐步好转,企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大大增强。早先出去的,又纷纷请求回厂。在岗的,努力加倍工作。
经过短短三年的努力奋斗,西安煤矿机械厂便创造了全国“四个第一”:采煤机割破岩石硬度第一、采煤机装机功率第一、采煤机爬坡能力第一、采煤机出口国内唯一。
两颗尖牙使企业发生巨变
稳住了科技队伍之后,企业销售工作这个“龙头”也舞得更起劲了,在煤机厂,“人员随着市场转,工作围绕市场干,作风围绕市场变”成为一种全员理念。
销售厂长林秀敏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一次销售人员到我省一家煤矿去销售产品,那家矿的矿长用尺子在地图上比划,“我怎么看都是西安比无锡远。”原来这家矿用的无锡煤机厂的设备坏了当天就有人来修,而以前西安出的设备坏了半个月都没人管。后来一个雪夜,这家矿的一台以前买的西安设备坏了,当那位矿长第二天知道后,西安煤矿机械厂的技术员已经修好设备从井下上来了,而这位技术员因为只顾着修理,两颗牙掉进肚子里却不知道。就凭着这两颗牙精神,自此这家矿的采煤新设备清一色的西安造,而煤矿行业内对西安煤矿机械厂销售服务的印象转变了。
研发抢占了市场的制高点,服务重塑着西煤机新的企业形象,到今天,煤机厂产品销售遍布全国27个省(自治区)100多个煤矿,并进入印度、孟加拉国、俄罗斯等国市场,并建立了先进的网络远程故障抢修系统以及24小时服务热线,及时帮助用户解决故障。
煤机厂的工业总产值上来了,从三年前一直徘徊在年产值5000万元左右,2003年实现8400万元,2004年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2亿元,2005年奋斗目标2亿元,可望再度超额完成,创造企业历史新纪录。三年平均每年减亏幅度在20%以上。
薪酬改革促发展
2003年12月,西煤机职工代表大会上,正在厂长作报告时,一位职工代表打断他,高声质问,西煤机的发展,只有科技、销售人员的功劳,我们工人就不是人吗?为什么工资拿得比人少。面对职工代表的质问,全场一片寂静。厂长王增强更是备感心痛,不是他不想给工人涨工资,而是煤机厂确实还没有那份能力。
就在这月月底,一场大规模的职工薪酬改革拉开帷幕。职工上不封顶的百元产值工资含量随即推行。
新机制很快就激活了职工的积极性,以前设备出了问题,职工们偷着乐,可以不干活了;现在设备一出问题,职工就找领导催着维修,因为不能干活了。许多职工为了干活,中午也不回家,家属将饭送到车间。
技术人员石珍草高兴地说:“以前厂中干才拿200多元,还是一年发半年工资。到2003年像我已经拿到1500多元工资,还有三金等福利,现在我们职工待遇非常好。工资每年以不低于30%的增幅增长,而原先抢都抢不到的职工困难补助,现在让谁申请谁都不愿意。”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