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陈真
深圳一位音乐工作者在当年红军长征所经过的雪山草地中采风时,一个很特别的小女孩撞入了她的镜头,使她成为全国摄影大赛特等奖获得者,为了感谢这位小女孩,这位音乐家踏上了漫漫之路……
袁文莉是深圳市一位年轻的音乐才女,她曾经创作的歌曲《永远的小平》荣获2004年度十大金典创作特别奖;音乐作品《亲亲祖国》作为国庆献礼歌曲曾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播放。谁会想到,这位音乐新星却与四川偏远雪山一位不知名的小姑娘发生了一段令人称奇、称道的传奇。
红色采风,高原天使成就她摄影大奖
袁文莉不仅有才而且有德,她是“深圳关爱行动”中的重要成员。每年工作之余,她都会去全国一些偏远落后的地方,参加关爱行动中的公益事业。
2004年7月15日,袁文莉接到深圳市福田区政府组织的赴四川省阿坝藏羌族自治州捐资助学活动的邀请,因为听说阿坝州的风光具有梦幻般的色彩,因而在出发前一天她特地买了一台数码相机,并经人指点学会了使用。
7月16日,袁文莉与同伴们一起走进了阿坝。不过她所去的地方,并非九寒沟,而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下辖的红原县,当她得知就是这个地方成就了中国工农红军时,她心中不由得肃然起敬。在雪山草地,袁文莉感受到了最美的风情。7月18日中午,在拍够了、也拍累了高原风光稍事休息的同伴正纷纷登车准备继续上路的时候,袁文莉被不远处一个正迎风走来的孤独小女孩吸引住了。这个女孩所穿衣服是别人捐助的,女孩子嘴唇轻合,眉头微蹙,脸上两朵鲜艳的“高原红”;她从女孩子的脸上读出了藏族人的倔强,特别是女孩子清澈、明净而又困惑的眼神深深地震撼了她。于是她连忙拿出照相机来,顶着朔风,跪在湿地上不停地拍摄起来,希望能把这张幼嫩困惑又犹如天使般的脸,定格成永远。
拍过之后,为了对自己的冒昧之举表示歉意,她拿出了苹果、饼干给小女孩吃,可是当她从向导口中得知小女孩不知道苹果、饼干是可以吃的东西时,高原孩子们艰难的生存环境又让她心里久久难以平静——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为什么人与人生存状态的差别会有如此之大?
回到深圳后,她很快将照片整理了出来,照片中的那个藏族小女孩的目光,流露着对现实的困惑和未知的探索,小女孩看着镜头,也看着她还有她的同事以及他们的客车……女孩的眼神里藏着好多“惑”:是面对山外来人的本能的惶惑?是现代文明的不经意之间的诱惑?还是人性底层油然而生的疑惑?女孩的惑,又何尝不是生活在都市繁华里的人们的困惑?……再次回想起与小女孩的奇遇相见,袁文莉引发了她对小女孩身份的强烈好奇心:这个女孩是谁,她在做什么?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袁文莉把五张照片中的最后一张照片取了一个谜一样的名字:叫《惑》。
之后,朋友们建议她拿这张照片去参加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和索尼(中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自有我主张”索尼Cyber—shot数码摄影大奖赛。虽然朋友们都对她的作品高度评价,并推断说可能会捧回个什么奖的,但她却一点信心也没有:自己连一个摄影爱好者都算不上,怎么能够得奖呢?
迢迢长路,雪山草地艰难寻找画中苦女
然而,意外总是在平凡之中发生。2005年元月8日,一个陌生的电话打到了袁文莉的手机上,她愣了:这怎么可能?是真的吗?
原来,索尼“自有我主张”数码摄影大赛从2004年8月开始历时4个月,经过火热的三轮评选,大奖花落谁家已见分晓。袁文莉的《惑》从近3万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可,荣获了5万元现金外加一部索尼数码照机的特等奖。组委会通知她赴京领奖。
评委们认为,自从那张被“希望工程”重点宣传的解海龙的摄影作品《渴望的眼神》成功之后,类似的作品层出不穷,不过一直没有能够达到袁文莉的《惑》的高度,作品《惑》在创作思想上既吸取了前人成功的经验,又准确地把握了在闭塞环境中的小女孩初见外人时的疑惑,恐惧和本性中的好奇。这就是评委们将《惑》评为特等奖的理由。
2005年1月16日,索尼数码摄影大赛颁奖典礼在首都图书馆会展中心隆重举行。面对惊喜万分地站在特等奖领奖台上的袁文莉,台下众多摄影家和参赛作者羡慕不已,并渴望她能讲讲自己获奖照片的创意和获奖心得,但袁文莉的发言却令他们大感意外:她说她是一个连摄影爱好者都算不上的自由人,她说不出自己照片的摄影技巧和深厚的艺术内涵,她只能称是上帝对她的眷顾和照片中小女孩给自己的感动。
“我的幸运是这个不知名的小女孩明净的眼神带给我的,我相信这是一种美好的机缘,投桃报李,我决定将这5万元的奖金用于捐助照片上孩子的学业,希望能用这笔奖金帮助她更好地完成学业……”袁文莉说。虽然她并没有讲出自己的创作技巧,但是人们还是被她的朴实与善良深深感动。
颁奖活动结束后,她没有回深圳,而是马上赶到了阿坝州红原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了红原县当地领导,红原县委、县政府对此事非常重视,县委宣传部部长杨芳立即派出懂藏语的干部阿格多负责此事。阿格多迅速奔赴到离县城100余公里的麦洼乡和色地乡开展寻找活动。
红原县是阿坝州海拔最高的县,1月的天气已是冰天雪地,人们连出门也很困难,恶劣的天气给寻找小女孩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加之春节临近,寻找小女孩的难度很大。阿格多把寻找的重点放在两个乡的学校,但当他匆匆赶到学校时,学校已因天气寒冷放假了,因而第一次寻找小女孩的结果是无功而返——这个小女孩成为茫茫雪原中的一个谜。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搜寻工作始终没有结果。由于气温太低,按以往的惯例,从1月下旬开始,红原县工作人员要开始休假,一直到3月下旬才上班,看来要找到这个小女孩的希望更小了。
但是,好心的人们并没有灰心,县委宣传部又把小女孩的照片打印了无数张,在全县范围内展开了寻找小女孩的爱心行动。1月底时,终于从色地乡传来了令人兴奋的消息——照片上的小女孩就在该乡。
更令人惊奇的是,几乎就在当地找到藏族女孩的同时,袁文莉与藏族司机恩波也踏上茫茫雪原的寻找之路,出行那天,少有的一场大雪,气温降到零下三十摄氏度。由于视线模糊,他们的越野车陷进了路边的沟里,袁文莉和司机陷进齐腰的雪地里,经过路人的帮助,他们才摆脱困境。
因为又冷又饿,袁文莉发现坡上一间藏民的小木屋很有特色,她和司机连忙敲开柴门,想讨一杯酥油茶喝,同时也希望再拍摄些关于藏民家庭生活的照片。屋内漂亮的女主人友好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屋休息。品着酥油茶,袁文莉拿出那张藏族小女孩的照片试着询问女主人。当女主人接过照片定睛一看,不禁大吃一惊,照片中的小女孩正是她的外甥女诺日则旺姆呀!
经过向女主人了解得知,诺日则旺姆家在红原县色地乡三村,女孩1998年7月出生,现就读于色地乡小学学前班,诺日则旺姆家中共4口人,父亲母亲都是色地乡牧民,诺日则旺姆还有一个比她小4岁的弟弟。
由于诺日则旺姆的家在色地乡的一个僻远的村寨里,距乡政府所在地尚有60余公里的距离。而当时风雪太大,气候十分恶劣,越野车无法开进去,袁文莉只得将自己尽早见到小女孩的渴望深埋在春暖花开之后。
虽然暂时没有见到诺日则旺姆,但袁文莉却已下决心要把诺日则旺姆转到学习条件较好的红原希望小学读书,让她接受更好的教育。她立即与红原希望小学取得联系,请求校方批准诺日则旺姆在春节后上学,而全部的学费均由自己承担。
高原传奇,音乐家爱心佳话在绵绵延续
南国春早。刚刚在深圳家中过完春节的袁文莉就得到来自红原的消息:红原县宣传部长杨芳在电话中告诉她说,诺日则旺姆到红原希望小学上学的事情已经办妥。
诺日则旺姆的父母都不到30岁,诺日则旺姆下面还有两个小弟弟。全家靠养120头牦牛和7匹马过活,每年的收入只有2000多元,因为家里穷,诺日则旺姆的父亲诺日泽让原本只想女儿念到学前班就休学,以便一道放牧。他做梦也不曾梦到的好事会降临到他们家,会降临到女儿的头上,“小旺姆遇到了贵人,可以安安心心地读书了。”诺日泽让高兴地对杨芳说:“这样一位心如菩萨的好人,我无论如何也要见她一面!”
对袁文莉来说,红原的记忆在她脑海中那么深刻,关于诺日则旺姆,她一直急切地想知道小女孩准确的音讯。因而,杨芳电话让她兴奋不已,快速安排好手中急需处理的事情之后,便心急火燎地向红原飞去了。
深圳的阳春花红柳绿,高原的三月寒风刺骨。2005年3月20日上午的阿坝州红原县却成了欢乐的海洋。清晨9时,从红原县城中心到红原希望小学长达2公里的大路两旁,聚集了638名身着盛装的藏族学生,学生们载歌载舞,尽情地表达着对远方客人最真挚的感谢之情。
10时,当袁文莉和朋友一起来到红原希望小学,车还未开到校门口,远远地就看到了有数百名师生整齐地排成近两公里的“长龙”,师生们手捧哈达,以最隆重的礼节迎接尊贵的客人。学校操场临时搭成的主席台上,《惑》被放大成一张巨型照片,照片中的诺日则旺姆微蹙双眉,那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流露出对现实的困惑和对未来的渴求……看到这一幕情景,袁文莉的眼睛潮湿了。
上午11时,捐赠仪式开始。面对眼里充满向往的藏族孩子们,袁文莉深情地说道:“是照片上的女孩,给了我一个梦想,而我今天也正式给她一个梦想,我要帮助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摄影让我快乐,而爱心让艺术永恒。我衷心地祝福小诺日则旺姆还有所有在场的藏族小朋友们健康幸福地成长,将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见到了女儿的恩人,跟女儿一样也是第一次来到县城的诺日泽让激动地拉着袁文莉的手,说不出话来。为了感谢袁文莉对女儿的关爱,诺日泽让在捐赠仪式上向袁文莉回赠了一幅唐卡,他说:“唐卡能给人带来吉祥,愿我们全家送给你的唐卡保佑好心的你一生平安!”
2005年3月21日,诺日则旺姆开始正式寄宿在学校的女生宿舍,同住的是11个六年级的大姐姐。
在到红原希望小学采访之时,记者无意间得知,在资助诺日则旺姆之前,袁文莉已经在红原希望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认捐了泽让多尔吉、拉木措、求吉尼玛、德吉措姆四名藏族学生。
而且,从第一次红原之行回到深圳后,她就不停地向朋友们推荐和游说,希望大家也加入到资助藏族学生的行列中,袁文莉的爱心同时深深影响着身边的朋友,朋友们特地委托她帮忙寻找10名贫困学生,以便结为“帮扶对子”,帮助这些读不上书的孩子完成就业。
“资助诺日则旺姆等孩子,并不是我人生的一个段落,而恰恰是开始。同时,我也感到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我今后更应该做的是端起相机,通过自己的镜头,向更多的人展示西部,展示高原这片土地上需要帮助的人们。”
在袁文莉说话的时候,记者注意到,红原灿烂的阳光,正从九天之上飞泻而下,照在她微笑着的脸上,使她显得坚毅而热烈,也折射出一种令人感动的圣洁。
(照片说明:诺日则旺姆在袁文莉的帮助下幸运地成为了红原希望小学的学生。
作者依法声明:未经作者同意,本文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转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