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7日首次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报告作出了中国金融“总体稳定”的判断,但强调维护金融稳定需着重关注十大问题,其中首要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给“金融稳定”下的定义是:金融体系处于能够有效发挥其关键功能的状态。
报告认为,目前中国金融总体稳定,历史形成的风险已经得到有效处置,金融稳定机制正在形成与完善。不过,报告援引20世纪90年代以来墨西哥、泰国、俄罗斯、巴西等国出现金融动荡的例子指出,金融稳定事关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要密切关注中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大力推动金融改革。
报告提出了当前中国维护金融稳定要着重关注的十大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隐性财政赤字问题;资金价格的管制与放松;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完善;交叉性金融业务的风险监测和监管;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中的资金筹措与道德风险防范;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溢出效应”。
报告指出,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行业之间存在不均衡发展的问题。如果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出口环境恶化、房地产业等行业出现过热,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会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上升,影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
关于隐性财政赤字问题,报告警告说,社会保障资金不足、地方政府债务等形成的隐性财政赤字可能向金融体系转移,影响金融稳定。 (顾钱江 江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