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巧打“红色旅游”和“红苹果”两张王牌,舞起特色产业龙头。如今,“双红”不仅成为农民致富和财政增收的主导产业,而且成为延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两张“名片”。
该市确立了“面向市场、发挥优势、调整结构、凸显特色”的发展思路,加大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业开发力度,着力构建具有延安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在这一思路指导下,以革命历史遗存为依托的红色旅游产业和以苹果为主的林果业在延安这块热土上迅速壮大。
延安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之一,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特色十分鲜明。全市共有各类文物遗址5808处,其中革命遗址351处,古文化遗址2956处,古墓葬491处,石窟寺177处,石刻艺术1344处,古建筑180处。近年来,他们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不断加快旅游产业开发建设步伐,旅游经济迅速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和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一方面,旅游业推动了农业、林业的结合,生态农业、森林度假等旅游产品不断涌现。例如,洛川县谷咀行政村依托黄土断层地质公园、果园风光等资源,建起了日接待能力160人次的黄土风情度假村,已先后接待海内外游客近5万人次。
另一方面,旅游业拉动了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工艺美术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以豆类、果类、枣类、羊系列等为主要加工原料的旅游商品,和腰鼓、剪纸、布堆画、农民画、面花等旅游纪念品。
此外,旅游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就业途径,带来了许多新观念。在安塞、延川、延长、洛川等县出现了民歌村、农民画村、腰鼓村、布堆画村、剪纸村。许多农民走出昔日封闭落后的村寨,有的当上了服务员和导游员,有的靠着一把剪刀走出了国门,有的登上高等学府的讲台,有的应邀到中央电视台做节目,靠旅游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在红色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满山遍野的红苹果给黄土地上的延安增添了新的亮色。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果树研究所在全国苹果区划研究报告中,对我国各苹果主产区的生态条件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黄土高原是全国苹果产区中唯一符合最适宜区7项气象指标的苹果优生区。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农民开始在广种薄收的黄土地上栽下充满希望的苹果树。仅仅过了几年,红艳艳的苹果就让农民尝到了甜头。凭借鲜艳的红苹果,延安农民开始走向全国,一些经销苹果的农民甚至漂洋过海,将苹果送到异国他乡。
地处渭北高原的洛川县累计发展苹果50万亩,全县80%的耕地变成了果园。过去洛川县春天风沙漫天、秋冬黄土裸露,如今春有花香,秋有果香,农民家家有果园。2004年,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2780元,一跃成为全省农民收入最高的县。
如今,延安农民人均3亩果园,每到金秋时节,“方圆百里胭脂霞,家家户户果飘香”。不少山村正呈现出“山清、水秀、人富”的新景象。
(刘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