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志存高远展宏图 情系家园引山泉

——记紫阳县汉王镇外出务工能人陈显照

2023年10月04日

图/文 杨涛周旋

务工能人:陈显照

陈显照投资修建的汉王镇蓄水池

紫阳县汉王镇地处陕西之南,可谓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汉江就从汉王镇脚下流过。至今汉王镇仍保留着一些汉高祖刘邦时期所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置身于汉王镇,只见远山如屏,气势磅礴,汉江卧于山脚之下,山倒映于如镜的江面之中。倘若水波荡漾,自然就让人领略到汉高祖的那种“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气魄与胸怀,这里不仅人文历史璀璨夺目,而且地理风貌也独具特色。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正当整个三秦大地都加大步伐,发展经济,创造辉煌的时候,汉王镇与此同时也在当地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显示出了生机与活力。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下,涌现出了许多不惜付出心血与汗水为自己家乡建设默默奉献的有识有志之士。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在汉王镇,生于斯,长于斯,经历风风雨雨,尝尽人间酸甜苦辣,终于苦尽甘来,事业有成,却不忘家乡父老乡亲的汉王镇外出务工能人陈显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陈显照建设家乡,投资修建水利工程解决家乡人吃水的事迹恰恰融会贯通了这一时代主旋律。

提起陈显照,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是因为他自己致富,拥有百万资产后,又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家乡的劳务输出和带领家乡群众致富奔小康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先后为家乡捐资修路,为解决住在汉江边吃水却困难的问题,自己个人出资将镇边的黑沟洞和八仙庙两个地方的水源,通过修建蓄水池,架设管道引到镇上,解决镇上5000多人吃水难的问题,被老百姓传为佳话。在我们走访期间,多次听到县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提到务工能人陈显照这个名字,特别是当地政府领导对他的作为更为赞赏。从这些人溢于言表的赞赏之辞和感激之语,都让我们对陈显照的人格魅力和博爱之心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继之而来的就是一种钦佩的情愫油然而生。于是,我们带着一种敬佩之情走访了这位致富不忘家乡的有心人。

宝剑锋自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1963年出生于汉王镇竹沟村的陈显照,八兄妹中为三哥。虽家乡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但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这里人祖祖辈辈靠土地维持生活,生存条件十分艰苦。家境贫苦,加之环境的恶劣,导致陈显照体弱多病。非常懂事的他初二只上了三天就辍学回家,用稚嫩的肩膀担起家务,为父母减轻负担。面对连温饱都难以解决贫瘠的土地,他毅然选择了经商。各种艰难困苦长期困扰着他,而他坚强的意志也是在这个时期练就出来的。面对困难,他总是迎难而上,他相信天道酬勤,凭着自身的努力,定能战胜困难。同时他也懂得了有眼泪往心里流,牙掉了往肚里咽的英雄气概。

19岁开始便独立从商的他,捡木头,加工木材,风餐露宿,一滴汗水甩八个瓣,双手磨了厚厚的茧。在家乡他先后包过砖场,石场。这种困苦的劳动生活铸就了他顽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永不言败的信念,他骨子里的精神决定他永不气馁。1982年面对许多人外出务工,陈显照也动了心。临行之前,他在心中暗暗发誓,倘若出去,不管吃多少苦,受多少罪,一定要干出名堂,挣了钱,就回来建设家乡。但往往天有不测风云,陈显照1982年初到河北武安开饭馆就赔了,无奈之下又不得不去邢台贩菜。陈显照的妻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也是感慨万千,当时他们还卖过冰糕,但是卖冰糕的钱对于他们生活远远不够。陈显照起早摸黑,贩菜,贩油以维持生计,他本人还清楚记得为了挣钱,每次回家就从家里把家乡的烟带过去,高价卖出,以挣差价。

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吃尽苦头的他于1992年开始尝试着承包铁矿,当时他承包的只是小矿,从这里他收获了人生路上的第一桶金。在之前的经商中,挣了,花了,赚了,赔了。虽说没有过多的资金积累,但从人生阅历社会经验上却“满载而归”。而且也汇集出在他以后的成功中起了很大作用的品性,“稳坐中军帐,决胜千里外”的远见卓识。

经历风雨见彩虹 致富不忘家乡人

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除其谋略过人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论功行赏,与项羽对战利品大多归自己不同,刘邦对于战利品论功分赏给自己的部将,部将也对汉高祖忠心不二。陈显照在包小矿时,便同雇工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对自己所雇的工人视为兄弟,毫不吝啬,出手大方,所以工人都愿意为他买力干活。而他本人重情意,讲义气,说一不二,富于远见,矿主也都很信赖他。陈显照便从小包到中包,再到大包。他的事业开始发展起来,不懈努力终于换来了硕果盈枝。

富裕了的陈显照从来没有忘记家乡父老乡亲,他第一次是从家乡带来20多人到自己矿上做工。当这些乡亲拿到比自己一年收入还高的月薪时,眼中含着泪,激动的说不出话来,陈显照眼圈也红了,他说到:“就凭我们老乡的情分,你回去给乡亲们说,以后有困难就到我这里来,我能吃干得就不让你们喝稀的”。从此不断有人来他的矿上务工,最多时达到200多人。

“要致富,先修路”,陈显照回家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修路。他出生的竹沟村离镇政府公路还有6.5公里,以前只有一条小山路,极其崎岖坎坷,村里农副产品运不出去,所需东西也拉不进来,人们只能以步当车,肩挑背扛搬运东西。尤其在村里算是大事的红白喜事,一遇到这种时候,村里就必须出30多个劳力花一天时间把所需东西搬回去。墨守成规的村民养成了固步自封的习惯性思维。陈显照自己投资数万元修路带来的效益不久后也让村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红白喜事所用的东西花四块钱一会就运回来了,农副产品运出去,收入增加,经济也发展了。村里人都非常感激和敬重他。当然在陈显照修路的同时当地政府也给予了他极大的鼓舞与支持。

造福桑梓报乡情 邻里不忘引水恩

谁能想到住在碧波如玉的汉江边,饮水却成为困扰汉王镇百姓的一大难题。镇政府也在江边打了一口井,但每逢遇到抽水机坏了,停电了,镇上人就没水喝了;二是天旱水位降低,抽水机无法抽水;三是连续降雨引发洪水。此时镇上百姓只有逢旱盼雨,遇洪等雨停的靠天吃水。这在很大成度上拖累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致富创收。而在绕镇的黑沟洞和八仙庙两地清泉却付之东流,村民饮水只有去几里外的地方挑。同时地方政府微薄的财政收入也只能望而兴叹,无能为力。

陈显照得知此事,又毅然投资48余万元建设水利工程,将黑沟洞和八仙庙两处的水源引到镇上来。陈显照早出晚归带上工程勘测人员进入两地实地考察。对于这个为民造福的饮水工程政府也大力支持并捐出了30袋水泥。在此期间,县上计划局,水利局,城建局也为此工程实地考察数十次。今年三月,随着几声炮响和鞭炮声,伴随着老百姓的笑声,由陈显照做项目投资的汉王镇黑沟洞和八仙庙饮水工程顺利开工。在我们走访时,工程早已完工,水已经顺利送到汉王镇政府修建的供水管道中20多天了,水质也通过了卫生部门的检测,各项指标均已达标。

蓄山泉之水,饮地方百姓。供水和地方管道顺利接轨,工程如期完工。陈显照喜笑颜开。其水质好,口感甘甜,透彻心扉,镇里人称到:“黑沟、八仙水甘甜,胜过‘农夫’赛‘山泉’。”水利工程的完工不仅结束了全镇居民遇到上面三种情况而不得不手提肩挑的饮水生活,而且解决了2000多人20多个单位的生活用水和正常运转。工程完工后可以24小时不间断供水,吃水难这种现象也将在镇上永远消失。同时也为政府相对节省一定开支,安排500多个劳动力阶段性就业。更为重要的是该引水工程的修建每天将减少300至400立方米,每年平均减少10万立方米的水资源浪费。说到这些事陈显照不能不高兴,但又有一件事让陈显照又一次皱起了眉头。

陈显照给我们说了这样一件事,水坝依山而建,虽然水位高,但在镇上的一些高处居民家里还是吃不到水,因为政府多年前修的供水管已年久失修而渗透严重,又有些地方没有安水表和水龙头让水大量流失。陈显照给我们作了一个比喻:好像一杯水杯底有个眼,上面不管倒多少水底下都会流出去。这就是现在供水工程完工之后所面临的又一个问题。陈显照告诉我们,如镇子里的供水管道要修复的话,大概需要投资十七八万元,而且有些管道又被房子压在屋脊底下,必须重新架管道。陈显照说到这叹了口气,毕竟个人能力有限,建设水坝他已殚精竭虑。在此,笔者想呼吁那些在外致富的汉王镇能人也能为家乡建设献一份力。政府也希望通力协调将这个问题彻底解决。

当我们同陈显照走在汉王镇的街上,我明显的感觉到当地人对陈显照的那种感情。在离开之前他的一位合伙人告诉我们,当政府硬化路面和街道整理后,陈显照出资5000元,配合政府安装路灯。他希望喝上了山泉水的镇上人再也不用摸黑走夜路了。走访中,无论从群众感激的目光还是溢于言表的感激之辞,都让我们对陈显照的人格魅力和博爱之心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仰慕和钦佩之情也更强烈。在此我们祝愿,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角,陈显照的明天更好,汉王镇的明天更加辉煌。

上篇:保卫汉语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5/11/20051122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11/22/23612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