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19日上午,在陕西省西安市、宝鸡市、汉中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汉中市汉台区法院分别同时开庭对陕西省电力系统系列案件进行宣判,陕西省电力(集团)公司原总经理王文学因受贿人民币208万元、美元61万元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40万元。其余17人也分别被判刑。至此该系统已经有24名公职人员因贪污受贿分别被判刑,此外尚有数十起涉嫌受贿案件将于日后陆续宣判。
这是建国以来陕西省同一系统内涉嫌贪污受贿人数最多、级别最高的系列窝案串案。身为陕西省农电系统一把手的王文学大肆受贿,在他的影响下,该系统有近50名干部涉嫌职务犯罪,涉及厅处级干部20人,总涉案金额达4000余万元。通过办案,检察机关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和避免国有资产流失高达6.4亿元。这起案件的侦破,充分显示了检察侦查一体化、系统决策、科学破案、协同作战的优势。
群众举报揭开查案序幕
农村电网是农村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由于农村电网供电“卡脖子”现象屡有发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1998年10月,国务院下发文件,批转了国家计委关于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的请示,安排了包括国债在内的资金1893亿元作为农网改造的基本金。国家要求按照“两改一同价”(即农电体制改革、农网改造和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的原则,对城乡低压电网实行统一管理,取消各级政府的价外加价。最终使改造完毕的电网真正达到提高农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的目的,从而使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因此说农村电网改造是一件利于农村发展的大事。
1998年,国家首期投资77亿元对陕西省66县农村电网实施改造工程。然而随着农网改造工程的深入进行,农电系统少数领导干部借机大肆受贿,致使价高质劣产品被强制使用和大量积压,给国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同时导致行业风气严重败坏,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对此反映十分强烈。
2002年3月,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接到众多群众举报,揭露陕西省农网改造过程中农电局农网改造领导小组组长王文学一手遮天,在农网改造过程中放任自己的心腹——“哼哈二将”、“八大弟兄”肆意妄为,致使他们授意购买和使用的设备、材料、器件大都价高质劣,导致进行改造的各乡镇购买回的器材大部分积压,最终成为废品。针对这一严重情况,省检察院反贪局着手进行调查。但是,由于举报线索不具体案件暂时被搁置。
2004年,陕西省委经过多次研究,在中央督导组的支持下,决心调查农网改造中的问题,先是在全省抽调近400名审计人员,全面审计了农网改造的所有账务,之后由省纪委负责协调,以省检察院为主,在公安机关配合下,组成专案组。9月,省检察院反贪局对案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考虑到查办对象位高权重,犯罪行为相互交织,作案具有持续性、复杂性、隐蔽性等特点,最终决定发挥侦查一体化、协同作战的优势展开对案件的全面侦查。
于是,省检察院以侦查二处为主,从西安、宝鸡、咸阳等市院抽调了精兵强将,共同组成专案组,对整个案件开始初查。经办案人员分析,陕西省农电局实行的是垂直管理体制,权力比较集中,资金比较密集,垄断程度比较高,其中存在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监督的现象,是职务犯罪的高发领域,以此分析如果王文学涉嫌受贿将不是孤立一案,纵横深挖,很可能是一个“窝案”。于是办案组决定采取“经营”培养的策略,紧紧围绕王文学涉嫌经济问题这条主线,全面探询陕西省农电系统的基本情况,特别是省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总体情况,并注意掌握王文学在提拔任用领导干部、主管重大基建项目和大宗物资采购等方面的涉嫌职务犯罪问题。由于农电系统案背景复杂,涉案人员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对外“铁板一块”,对内高压恐吓,为防止出现失误,办案组决定首先从外围入手,选准突破口。
案件突破口选定公司总会计师
这是一个连王文学都惧她三分的女人。时任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公司总会计师的李菊萍,掌管着全省农网改造资金的拨付大权,从1998年4月以来,一直主管农电局财务工作,素有“外交官”、“铁娘子”的称号,因为工作能力强,且性格凌厉、泼辣,做事武断,加上很会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农电局的对外事宜都被李菊萍处理的很稳妥,的确为农电局做了不少实事,仗着功绩显赫,以及性格刚烈,因此局长王文学对她也十分小心。
办案人员经过分析权衡,最终将突破口选为李菊萍,因为她主管的全省农网改造资金暴露出的问题比较多,她的业务对上对下都有牵连,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第一次接触李菊萍,办案人便遇到了强硬的对抗。李菊萍口口声声只谈自己为农电局做的贡献,“我为农电局做了多少贡献,为农电局要回多少钱,为此我牺牲了我的家庭和自己的身体,但农电局从未给过我一分奖励”。随后的谈话中,李菊萍向办案人大诉苦水,介绍她自己从80年代起,一直身体不佳,经常做手术,先后做过子宫瘤、阑尾、胆囊甚至乳腺癌的切除手术。最后信誓旦旦的向办案人保证,自己绝对没有拿过国家一分钱。
尽管李菊萍表面上要强、刚硬,办案人员还是看出了她内心的虚弱,尽管她对于案情不讲一个字,嘴里却不自觉的流露处“我有罪、我有罪”的矛盾。随后,细心的办案人员又发现,李菊萍在用于写交代材料的纸张上不断书写着一个人名,以及妈妈很爱你之类的话。经了解,李菊萍有一个学业出色的女儿,在国外留学,她们母女感情深厚。办案组组长侦查二处处长任小青意识到,是对女儿的爱和自己的罪过心里令李菊萍烦恼不安。于是,任小青从同为母亲的角度为她排解心理负担。两个母亲在一起,回味着各自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以女儿为契机的沟通交流缓解消除了李菊萍的对立情绪。慢慢的,李菊萍的心锁被打开,她开始向办案人员吐露一些有关农网改造过程中的内幕情况。
此时,谨慎的办案人员已经注意到,近来有一个女“服务员”身份的人在办案地出入,经办案人员暗中调查发现该女名叫张慧霞,跟王文学保持有多年的暖昧关系,她是受王指派以“服务员”的身份潜入办案地打探案情。
办案组决定将计就计,一方面,按兵不动,让张慧霞充分“表演”,另一方面,继续侦查关于她个人的信息。经侦查发现,张慧霞与王文学在陕北的“八大弟兄”关系密切,与李菊萍又情如姐妹,经常为他们之间“办事”,谋利“牵桥引路”,自己也捞得数额不菲的好处费。办案组掌握了张慧霞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从中获利的证据后,出其不意,立即与她正面接触,顺利打开了突破口。原来,2003年5月,张慧霞在陪护李菊萍治病期间,受陕西省府谷县农电公司书记杜春生的委托,向李菊萍催要府谷县农网改造剩余资金,张慧霞从中沟通撮合,向杜提出事成后给李菊萍50万元好处费。9月29日,杜春生同意后给张慧霞提供的李菊萍的账号汇钱50万元,李菊萍将其中20万元给了张慧霞,自己得30万元。后她们两人又把此款作为个人投资投入榆林市阳光化工有限公司。
张慧霞被突破后,李菊萍也供诉了自己受贿337万元的犯罪事实。至此,查办农电局大案的首要目标对准了王文学,一场更加艰巨的对垒摆开了阵势。
王文学曾被称为“家乡骄子”
时年58岁的王文学,出生于陕西省府谷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从小以放羊、放牛为生,童年时的王文学,因为牲畜打草,常常双手全是被草割的小口子,由于家里弟兄多,吃不饱更是家常便饭。王文学的青少年就是这样从苦日子过来的。这些生活经历也都深深埋藏在王文学心底。然而王文学的雄心壮志并没有被贫穷所阻拦。他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进入西安交通大学学习,上大学后,王文学也经常是自己的饭票不够吃,一米八的身高,通常都有个好胃口,需要班内好心女同学的接济,但这仍不管用,他依旧是经常睡到半夜,饿的受不了,不得不起来灌凉水。1975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榆林供电局工作,从最基层的电工到班长、主任等职。1983年被任命为榆林供电局副局长。1984年出任局长,时年仅37岁。此后仕途一片光明。1989年陕西省农电局成立后,他被组织部门任命为省农电管理局副局长,1996年升任陕西省农电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并兼任陕西省农电局农网改造领导小组组长,2004年该局改制为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公司,王文学任总经理,是正厅级干部。
王文学常以“我是吃高梁米、喝黄河水长大的农民儿子”自诩。回首他所走过的历程,也有很多闪光点,他曾在工作中取得多项荣誉,在家乡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骄傲的称为“家乡骄子”。曾于1999年被陕西媒体推举为“世纪之交陕西水电系统十大新闻人物”之首,同年他所带领的领导班子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认为是开拓进取的领导干部,在任职的最后几年内却禁不住金钱的诱惑,利用手中权利干预单位人事调整、干部提拔、运作工程项目等大肆受贿。
也许是王文学的仕途之路走的过于平坦了,手握大权的他,不但没有加强学习,与时俱进,相反慢慢退化,做事变的专断独行。近年来群众对王文学举报不断,有关部门也查过几次,但都是屡查无果。王文学更是扬言“我就不怕查!”还拍着胸膛保证“没拿共产党的一分钱,若查出来宁愿被杀头。”面对如此顽抗、猖獗的王文学,办案组没有被唬住,更是坚定了将案件一查到底的信念。
李菊萍案件取得突破后,办案人员发现2002年至2003年期间,李菊萍在任省农电局财务处处长期间,给榆林供电局拨付网改资金、电力建设基金数千万元,榆林供电局局长刘文强为表示感谢,先后三次以现金、支票不同形式给李菊萍送钱达80万元。据此办案组判定刘文强涉嫌严重经济问题,由于他与王文学关系密切,于是他可能向王文学行贿的问题也将浮出水面。
(下转四版)
这些危害人民利益的蛀虫们,在威严的法律面前低下了昔日高昂的头颅。 莎莎 郁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