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孩子为啥“怕读”鲁迅巴金

2023年10月02日

·顾勇华·

鲁迅、巴金这样的大文豪是民族的骄傲。但是,他们的著作却越来越缺少读者,孩子们甚至对进入教科书的作品望而生畏。为巴金送行的队伍中年轻人寥寥

以上情形,与社会的读书兴趣大体吻合。如今,年轻的一代、两代并不那么喜欢读巴金,甚至有些“怕读”,对鲁迅更是心存“畏惧”。

曾有人解释过这种现象。比如,认为当年鲁迅文章说的是“今人今事”,大家熟悉时代背景,所以读起来兴味盎然。同理,巴金的读者年龄“老化”,也与作品产生的年代有关。只有熟悉“文化大革命”的人,才能真正读懂他的那些深刻的自我解剖的文字。

这样的解释似是而非。无论中外,教育、教养都离不开人文修习。一个中国人,要是对鲁迅、巴金都那么淡漠,不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是一件连有一些汉学知识的外国人都会诧异的事情。还是这些读书人,为什么能读先秦诸子,乐颂汉赋、唐诗、宋词,反而对当代的作品那么生分呢?究其原因,可能还是与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关。

不难看出,今天的教育,让孩子喜欢李白、杜甫,是从其作品而不是从认识作者开始的。同样,能把《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或是《聊斋》里的故事说得头头是道,却未必要对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或是蒲松龄这些人知道多少。但是,对鲁迅和巴金不同。虽然他们的作品和古代作品在同一本教科书上,教法却是两样,即并不是从作品入手引导学生,而往往是先让学生接受人物的伟大,然后才进入作品的世界。于是,学生在阅读鲁迅、巴金的时候,实际上是带着一种阅读的思想重托,加上这种思想重托还要进入考试领域、要按照不二的答案来做习题,以至到真正接触到作品的时候已经无兴趣了。此外,早些年阅读鲁迅的时候,还有一种政治的暗示,特别放大了他作为思想“斗士”的一面,相应地排斥了他同时代的另一些作者,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未必能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其一,孩子们在求学的年代不能真正懂得鲁迅、巴金为代表的优秀文化,必定寻求其他阅读对象,肤浅与浮躁的社会心态不能不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阅读的影响。其二,等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他们的书架上会摆些什么呢?如果当代成人的书架上没有鲁迅、巴金的一席之地,还能指望这些优秀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吗?

能不能从改变教法开始,先把学生从“怕读”解放出来,让年轻人先喜欢上鲁迅、巴金的作品,再及其它,大抵会有好结果的,不知读诸君以为如何。

上篇:文怀沙羊城论“德政”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5/12/20051202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12/02/22752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