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的禽流感疫情让人们格外关注禽类和候鸟的安危,朱鹮作为一种濒危的珍稀保护动物,他们的情况又如何呢?12月1日,记者赶赴位于周至楼观台下的省野生动物抢救饲养中心,想亲眼目睹一下朱鹮的生存状态。
汽车一路走走停停,到达楼观台下已近中午12点。冬日的野生动物抢救中心少了往日的热闹,园内有些萧条。往日开放的朱鹮住所现在划上了警戒线,几把大锁把门,除饲养人员,其他人员一律不得接近,得到入园许可的人,只能听着鸟叫,远远地看着朱鹮在圈舍的网内飞翔,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
张军凤是主管朱鹮的科长,她有一个绰号叫朱鹮“妈妈”,在她的办公室里,放着几双长筒靴子,张军凤笑着说,那是同事们的工作靴,进朱鹮圈舍,必须穿靴子和工作服,戴口罩、手套消毒后才能进入。圈舍内外环境经常消毒,就连他们的工作服也要过消毒关。新生鸟呆的育雏室所有用具一天一消毒,25天后雏鸟放到笼舍,采用常规消毒。记者目睹了一位女工作人员全副武装进入圈舍的情景。朱鹮的食物主要是泥鳅,为防止“病从口入”,中心将泥鳅的采购单列,严把采购关,同时采用特殊办法给泥鳅“消毒”。记者几次要求近距离看看朱鹮,无奈朱鹮妈妈严守纪律,只打开了第一道锁,并要记者在消毒垫上多踩几下,想往前再走半米,张军凤急忙制止,这个位置距离石灰划的警戒线还有一米多。
难见朱鹮的真面目,在“中心”动物医院,记者却看到了一个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电话的记录本。办公室人员介绍,从上月7日起,省野生动物抢救饲养中心启动了禽流感监测防控紧急预案,实行24小时值班,每日零报告制度,密切监测“中心”及周边地区禽类的活动情况,封闭了朱鹮饲养区,四周划出了隔离带。记者在记录本上看到,由于“中心”林场辖区很大,每天都有几十个电话报告,甚至某地死了一只鸟也记录在案。
记者在距离朱鹮的圈舍不远处看到,工人们正在搭设新的网架,朱鹮“妈妈”介绍说,随着防控禽流感以及分舍的需要,朱鹮的居住地也要扩大。她说,目前禽类都是集约化养殖,只要一个得病,整群就发病。她认为,江河污染是造成野生动物免疫力下降的根本原因。因而防治禽流感要从治理污染着手。
本报记者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