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鞠九江 陆惠明 肖连生·
江苏省如皋市有147万人,其中残疾人7.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6%,而残疾人的“娘家、——如皋市残疾人联合会仅有3名工作人员,他们分别是理事长王昌德、副理事长吴小平、理事刘夕厚,他们均系中共党员。近年来,他们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救助贫困失学残疾儿童131名,安置3500名残疾人就业;通过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肢体康复手术、捐赠轮椅,使1921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1276名下肢残疾者走向社会。而他们与28个特困残疾人家庭的真情故事更是感动了不少人。
八旬夫妇跪拜恩人
家住磨头镇顾沈村的吴成太一家5口人有4人残疾。他和老伴高玉玲均已80高龄,双目失明20多个年头,大儿子系精神病,小儿子弱智,唯一健全的儿媳起早贪黑耕种着农田。2004年春,当王昌德听说当地群众自发捐款为该户两位老人医治眼疾时,他自责自己对残疾人关心照顾不周。次日他便与吴小平、刘夕厚蹬着自行车顶风冒雨来到这家慰问。
两间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草房支了8根木柱,破漏不堪的屋面七零八落遮盖着塑料薄膜。屋外,风声、雨声夹杂着“哗哗”的塑料薄膜声;屋内,滴水声、老人的叹息声伴随着弱智儿子“哧哧”的傻笑声,声声不绝于耳。目睹吴家的窘状,他们既心情沉重又深感责任重大。
“大爷大娘,我们是来看望你们的,你们辛苦了!”王昌德与老人促膝谈心:“你们患的是白内障,手术后是可以重见光明的;这房子也不能住了,危险哪!”
“是呀,是呀,眼睛看不见倒也习惯,这破房我们无能为力啊!”吴成太附和着。
“这样吧,我们请医生手术,房子也一并想办法解决!”王昌德、吴小平、刘夕厚一拍即合。
此后数月,经王昌德、吴小平多方协调,达成了由市民政局、市残联、磨头镇人民政府三方出资,村委会组织村民义务为吴家实施草危房改造的协议。刘夕厚与市内4家康复定点医院联系后,最后商定由市城西医院免费为两老人施行白内障复明手术。
2004年深秋,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如皋市城西医院眼科主任陈炜为两位高龄老人成功地施行了白内障复明手术。与此同时,经过10多天的突击施工,吴家的三间新瓦房也随之拔地而起。
在医院,不少人目睹了两位老人重见光明的场景。“看见了,看见了,我看见了!”高玉珍眼前的纱布揭开后兴奋地在医院走廊内跑着叫着,走廊尽头留下她奔走时掉下的一只鞋。“老伴你在哪儿?我看见了!”吴成太重见光明时兴奋得手舞足蹈。病房相遇后,他们执手相望。“你头发白了!”“你牙齿掉了!”此时此刻,两位历经20多年黑暗的老人看清对方后止不住泪雨纷飞,紧紧相拥在一起……
10月18日,一辆崭新的“桑塔纳”出租车在磨头镇范沈村村头嗄然停下,吴小平、刘夕厚将吴成太夫妇小心翼翼搀下车。老人眉开眼笑不停地与乡邻打招呼。他们被搀进一幢宽敞明亮的新瓦房。“大爷大娘,到家了!”王昌德说。
“什么?什么?”吴成太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高玉珍也迷惑不解:“这是我家?”
“是的,这就是你们的家!”村主任说:“是这3位共产党的干部牵头引线为你们治好了眼睛又安置了新的家!”
“菩萨,菩萨,我们遇到了活菩萨!”吴成太夫妇“嗵”地一声下跪在地连连磕头:“好人哪,好人哪,共产党的干部比菩萨好!”
瘫痪之家充满阳光
石庄镇凤龙村的朱仁英老人,丈夫早逝,一个人拉扯着4个瘫痪在床30多年的儿女,日子过得艰难而寒酸。1997年冬,王昌德、吴小平、刘夕厚带上棉被等物品前去慰问。
在朱家,他们亲眼目睹4兄妹齐刷刷地挤在一张用木棍支撑的简易铁床上,四肢绵软无力,有腿下不了地,有手穿不了衣,吃喝靠喂,大小便靠抱,怜悯之情油然而生。临别时,他们留下回程的车费倾囊相助了这个家庭。此后他们便与这个瘫痪之家结下不解之缘。
2002年夏,王昌德得知朱仁英及她的大儿子、女儿相继复发气管炎、心脏病、心肌炎,即与吴小平、刘夕厚商量后送去1500元,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呼吁更多的人关注这个弱势家庭。短短几个月,朱仁英家收到全国各地数万元捐款,从而解决了他们就医所急需的医疗费。
2004年9月初,朱仁英老人不幸患上食道癌,4个儿女如雷轰顶,整日以泪洗面。急需钱手术怎么办?情急之下,他们一天给王昌德打了几个求救电话。
“别慌,我们来想办法!”一阵安慰后,王昌德当即召集吴小平、刘夕厚开了个简短的碰头会。“我们都是党的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要想方设法撑起这个家!”刘夕厚的肺腑之言得到大家一致赞同。会后,他们奔波于该市有关部门,反映这个家庭的特殊情况,并很快与南京、北京、上海等地多家新闻媒体取得联系,9月下旬《金陵晚报》、《北京晚报》、《深圳特区报》、《东方城乡报》相继刊登王昌德、吴小平、刘夕厚采写的长篇通讯《救救这一家》。一石激起千层浪,朱仁英一家的不幸牵动了众多好心人的心,一场救治伟大母亲、关注特殊农家的爱心行动在江海大地上掀起,并向全国延伸。至2005年5月初,全国各地共向朱仁英家庭捐款9.8万元,其中江苏南通皋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德强及妻子缪玉华捐款两万元。目前,朱仁英老人在接受手术和化疗后已闯过了生命的第一道关口。2005年2月6日,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节目播出拯救这个特困家庭的一幕幕感人场景。
布衣族哑女返家园
2002年12月1日上午8时许,一份来自贵州省的特快专递送到了如皋市残联。王昌德逐字逐句阅读这份写得歪歪斜斜的《紧急求救书》。
尊敬的江苏如皋市残联负责同志:
我是贵州省开阳县布依族下身瘫痪的残疾人王建明,现冒昧给你去信,请求帮助解救我妻子花全英。花全英是个哑巴,去年初外出打工至今未归,近日,我得知她被人贩子拐骗卖至你市车马湖乡范州村,她现在身不由己,迫切想回家……
我半身不遂,需要妻子护理,多少次睡梦中泪水打湿枕头,一遍又一遍呼唤着她的名字;两个年幼无知的孩子整天哭喊着:“妈妈,我要妈妈!”为寻妻,我卖掉值钱的家当后又欠下近万元债务;每当寻找她的人返回后无奈地摇摇头时,我的心几近碎了……现在,妻子终于有了下落,请求你们解救,解救所需费用,我尽一切办法筹集寄去。
贵州省开阳县禾丰乡合心村 王建明
2002年11月28日
面对这封字字血、句句泪的求助信,他迅速召集吴小平、刘夕厚商量解救办法。他们取得共识,为了防止夜长梦多,必须尽快解救。
王昌德即向如皋市民政局领导作了汇报,民政局领导当即表态,积极支持解救工作,要人有人,要物给物。如皋市公安局在听取吴小平、刘夕厚的汇报后迅速抽调警力,成立解救小组,制定了多套解救方案。
下午2时10分,一辆小型面包车疾驰在通往车马湖乡的乡村公路上,车上是身着便装的刑警和联防队员。几经周折,解救获得成功。
次日晨,花全英被送到如皋市残联。吴小平用手语与她亲切地交谈;一阵安慰后,王昌德将妻子早已准备好的几件棉衣塞到她的手中;刘夕厚端来热气腾腾的面条。面对眼前3位既陌生又慈祥的男子汉,哑女眼圈一红,嘴角抽动几下后泪水盈满眼眶。刚要张嘴,大颗大颗的泪珠滚滚而下……片刻,她在一张报纸空白处写上一段生硬的话:“大好人,一身(生)不忘,我要回家。”
“呜——”汽笛长鸣,3日下午,刘夕厚护送花全英登上南京开往贵州方向的列车。
金牌背后有支撑点
蒋小兰是个多灾多难的女人。1978年初,她不幸患上“系统性红斑狼疮”;1984年此病再度发作时又并发了“急性闭塞脉管炎”,右食指被截除;1998年,因长期服用激素药,导致双侧股骨头坏死、右下肢残疾。20多年来,父母为她治病欠下7万多元债务。小兰常叹息自己是世界上多余的人。1997年年底王昌德、吴小平、刘夕厚走访慰问特困残疾人家庭时,赠送蒋小兰《张海迪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本书,鼓励他站起来,走出去。此后不久,蒋小兰参加了市残联举办的钩衣培训班,练就了一手娴熟高超的钩衣技术,她凭学得的一技之长每月钩衣可挣得500余元,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2000年5月,江苏省残联物色人选参加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选拔赛,吴小平、刘夕厚推荐蒋小兰参赛,可她却顾虑重重:“外面强手如林,我恐怕不行!”
“人生能有几回搏?行,你行!”王昌德激励道。
就冲着这句话,蒋小兰壮了胆报了名。她过五关斩六将,一举夺得钩针项目江苏赛区第一名、全国赛第一名。6月中旬,中残联正式确定蒋小兰代表中国国家队出国参加“第五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
出国前夕,王昌德送给蒋小兰一根钩针,吴小平为她定做了一副精致的双拐,刘夕厚为她配备了20多种药物(红斑狼疮需常年服药)。“你们想得太周到了!”蒋小兰感激不已。
8月16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赛场,蒋小兰一举夺得钩针项目赛冠军。金牌闪闪,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彻布拉格赛场上空。
2003年11月上旬,蒋小兰接到赴印度参加第六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钩针项目赛的通知。“小兰啊,手工编织也是你的强项,是否愿意增报这个项目呢?”王昌德关切地询问。“愿意呀,只怕增报没希望!”蒋小兰回答。“为国争光,有万分之一的希望都得争取!”王昌德一板一眼:“我们为你进京请战!”
离参赛仅剩20天时间。王昌德果断决定:吴小平赴北京增报项目,刘夕厚护送蒋小兰去南京突击学习手工编织技巧。
在北京,蒋小兰《请战书》打动了中残联领导,中残联为她增报手工编织项目。
11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蒋小兰参赛的钩针项目为中国队夺得第一枚金牌。次日,她又一鼓作气夺得手工编织项目冠军。蒋小兰成为此届比赛中唯一夺得两枚金牌的新闻人物。面对摄像镜头,她轻轻吟唱起国内文艺界知名人士以她的事迹为“蓝本”创作的歌曲《我能站起来》——
“请听我说,我能站起来。保尔给了我高山,海迪给了我大海,残联‘娘家人’给了我新生……给我一分勇,我将挺起胸怀;给我一串音符,我将高唱有爱;给我一根钩针,我能编织锦绣;给我一副双拐,我能走向世界……”
(图一:亲切的关怀。图为如皋市残联理事长王昌德(左)与残疾人国际金牌得主蒋小兰(右)亲切交谈,勉励她在下届国际比赛中再夺金牌。
图二:爱心奉献。图为如皋市残联理事长王昌德(右)向特困残疾人家庭捐款500元。
图三:促膝谈心。图为如皋市残联理事长王昌德(中)、副理事长吴小平(右)深入特困残疾人家中了解残疾人生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