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沁色鉴定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的颜色变化,实则是物理现象,它所产生自然质变到色变。我们通常叫“沁色”,如玉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葬,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薄弱部位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重要的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的沁色就值得怀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火烧伪沁多是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也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六、气味鉴定
此种方法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方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最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