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有一个官场现象,叫作“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这是说,各级官员为夸大自己的政绩,没有节制地将各类经济指标翻番上报;而这些虚假的数字,又被层层加码。不是说官员们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假的,而是他们需要这些假的数字。事实也证明,虚夸多的官员往往官儿升得也快,“政绩突出”么!
在中国的政治生态中,实际上还有另外一句话,叫作“官出典型,典型出官”。各地在发现、宣传自己地方的典型方面,可谓不遗余力,闹成省级的典型好,能闹成全国的典型最好。重大的典型也是地方官员的重大政绩之一。
1999年4月16日凌晨,湖北省十堰市辖属的丹江口市,发生了一件“大事”,该市均县镇闵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闵德伟,因患食道癌去世。
4月17日,丹江口市市委书记闻讯,“连夜冒雨”率三位常委前往吊唁。
4月23日,丹江口市开展向闵德伟学习活动。
5月19日,十堰市在全市开展向闵德伟学习的活动。
5月28日,湖北省各新闻单位把闵德伟作为重大典型,从6月18日起集中时间宣传,为此组织了几十人的采访团。
丹江口市人民艺术剧院赶排了大型现代剧《汉江魂》,演出30多场;丹江口市组织编辑出版了《楷模——闵德伟同志事迹汇编》;北京一家出版社出版了报告文学《贫困山区的好支书——闵德伟》;闵德伟事迹报告团在全省各地巡回演讲。
人们听广播、看电视、听巡回报告团做报告,流泪、捐款、表态。
从时间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树典型行动,可以说,死者的丧事都还没有办完,他就已经成了丹江口市的典型。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死者“步步高升”,先是成了十堰市(地区级)的典型,然后又成了湖北省的典型,继续运作下去,还可能成为全国性的典型。
2000年伊始,中国青年报接到举报:关于闵德伟的一切都是假的,是一个弥天大谎。
这不是一般群众的举报,而是新华社《半月谈》的三位记者专门去闵德伟的家乡做了详细调查之后写成的报道。标题是《村霸可以被吹成全省“三讲”典型》,看了这篇调查报告,我感到某些地方官造假典型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我问新华社记者,这稿子为什么没有发表。他们告诉我,这篇稿子原准备登在新华社《半月谈》上,后湖北方面得知消息,“摆平”了此事,他们愤而将稿子转投本报“冰点”。
春节刚过,我派记者蔡平去调查此事。临行前,蔡平搜集了几乎全部闵德伟的报道。这些材料表明,闵德传的“政绩”主要是:闵德伟当村主任前是村里少有的富裕户,由于群众的推荐选举,他放弃一年6000多块钱当木匠的收入,去当了一年只有600块钱补贴的村主任。
他一上任就提出“村务公开”,并成立村民理财小组,把干部开支、收钱的用途等等,在村民大会上公布。
当村干部六年,他始终把焦裕禄、孔繁森当成做人的旗帜,从不乱花集体一分钱,不占集体的便宜。
他带领群众冰天雪地开发荒山,建设了几百亩高标准橘园。
闵德伟一心只想着工作,他给自己所做的惟一“私事”就是打口棺材放在门前。他死了,几百人哭昏了头(另有版本说是男女老少1000多人哭昏了头)。
在进闵家沟的前一天,蔡平请来了一些闵家沟村村民在武当山脚下座谈,走访了些从闵家沟搬出来的村民。蔡平向他们询问闵德伟的事迹,没想到村民们竟异常愤怒:“假的,全是假的!他是个典型的村霸!”
村民们给了蔡平两份材料,一份是1997年元月的《请愿书》,检举闵德伟当村主任之后在村里的种种劣迹;另一份是1999年11月的检举书——《检举丹江口市均县镇树立的全省假典型闵德伟》,里面列数了闵德伟与宣传报道不符的27条行为。“我们三年前就告他,结果现在他死了还是典型!”蔡平根据报道中闵德伟的事迹,逐条向村民们询问。
“闵德伟当村主任,没有人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也没有选举他。”村民们说,“我们村当干部,从来都是上面指定,甭说村民大会,连小队会都没开过,如果上面不跟着人来,不打击报复,村里人谁都敢说实话。报纸上说副镇长当时三番五次找闵德伟谈,让他当村主任,那是闵德伟的表兄弟,他让闵德伟当,谁敢说不?!在我们村有这样的话:要致富,当干部,谁当干部谁致富。”
“说他公布过帐目?我们敢用脑袋担保,从来没有!什么理财小组,我们怎么不知道?他和会计两人,一个管钱,一个管账,连现任村主任在1997年上告时都说,从没听他俩公布过账目。”
“事实是,他当了村主任之后,无论公事私事,没有一次不打条公款报销,究竟报了多少,只有他和会计知道,来来往往的人都在他家吃饭,没有一顿不报的,可是没有人下来认真查账。闵德伟在任时,曾有村民上告闵德伟的经济问题,上面要来查账,闵德伟告诉会计说,你赶做两本账,让上面来人查不出来。当时村妇女主任就在场,她可以作证听到了这话。”
“报道说他带我们开发几百亩橘园,编得也太离谱了,我们村70年代就有橘园,他闵德伟才干几年村主任?你可以到我们村去看看,十几年的橘树有多粗,几年的橘树有多粗?”
村民们向蔡平一一介绍每块橘园是由谁兴建的,是哪年兴建的:“上面为了宣传他,把我们村所有的橘园都算到他头上了,记者也真有本事。”
蔡平找到了报道中被闵德伟帮忙致富的“贫困户”周有春。他一五一十向蔡平讲述了这出闹剧的始末。
闵德伟死后,有记者来采访,问他由闵德伟资助的网箱养鱼在哪,让他带着去看。他说:“我没有养鱼,闵德伟也没有给我钱养鱼,不知道这是谁瞎编的。”记者们惊讶了。
“这没办法,当时他们没教我,我也不知道怎样编。”周有春笑嘻嘻地对蔡平说。
干部们感到问题严重,立刻找他谈话:“怎么能随便说没养鱼呢,这个典型要砸了,你要负责任的。”
干部们给他一份材料让他赶快看。他看到其中“闵德伟把自己当木匠积攒的5000元给他,支持他养鱼”,有些害怕,问干部:“如果将来闵德伟家让我还钱怎么办?”
“你放心,我们给你作证。”干部对他打保票。
第二天,他来到镇上,见到记者时说:“我养鱼了。”
记者问他:“你昨天说没养,怎么今天又养了?”
他笑着说:“我昨天还以为你们是收税的,没敢说。”
接着,他按照材料上所编造的细节,向记者做了介绍,但最终还是动了个小心眼。他叼着烟卷说:“我最后把那5000元还他了,我怕将来不好办。”
镇上让他补拍养鱼的镜头,村里没有鱼塘,要到离闵家沟20公里外的养鱼基地去拍,他不去。村上让另一个人代替,结果被记者们发现了:“这不是那个人!”
没办法,镇上又写条子让他来,还让一个村民组长负责将他送到。拍摄之前,让他将“台词”反复背诵,拍摄中,有人专门教他做养鱼的动作,为了更像真的,记者们要求他脱下衣服。
不得不承认,在锻造闵德伟这个典型当中,当地媒介起了很坏的作用。
有电视台记者来采访,村里叫来两个村民,其中一个年龄较大。记者说,老同志,你按一锅旱烟,装满些,我们电视记者少见这个形象。老人照办了。在抽烟时,记者又说,老同志,你的眼上有渣子,你拨拉一下。老人就用手擦。记者说,还没擦掉。于是老人又擦。这样拍下之后,就成了闵德伟死后,老党员痛哭得很痛心的镜头。
一个老党员告诉蔡平,闵德伟死后,镇里区里来人召开党员会,告诉他们,来记者要围绕着闵德伟的事迹说,谁把闵德伟的事说破,就罚款。
2000年3月22日,《世纪末的弥天大谎》发表了。很快,我就接到了许多十堰市读者发给“冰点”的邮件。读者确实看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揭露这个典型
《中国青年报》编辑部:
贵报3月22日《冰点》专栏文章读后,让人既惊且忧、亦愤尤悲。
去年暑期,闵德伟事迹巡回报告会在我县师范礼堂召开,身为闭塞山区的中学教师,很是被这位实不多见而长久渴盼的“清官”感动,因而慷慨捐泪;当时,更感谢能把这样的典型人物挖掘出来奉献给草民的记者。时至今日,经贵报披露事实真相,才知这完全是政治运作。读罢文章,有三点疑问直涌心头。
其一、闵德伟的“典型形象”,从丹江口树到十堰市,再树到湖北省,劣迹变成“事迹”,假的变成了“真的”,村霸变成了“青天”,这颠倒黑白的事,谁能做得来?为什么要拿来做?这道理明摆着:闵德伟活着的时候,他是某些所谓领导捞钱的工具;这些人捞得顺手了,就是老闵死了,也要利用死人做最后一回文章,捞取政治资本,给自己脸上贴金;这哪里又是宣传闵德伟,他闵德伟“德才兼备”,还不是某某领导“慧眼识人”:一要证明自己的领导才能,二要为下一步自己选人用人订个标准。
其二、也许大家都还明白一个道理:一个闵德伟并不要紧。朱总理两会期间答中外记者问时说了:中国人多,腐败分子可能就看起来多了些。是的,一个闵德伟不可怕,但闵德伟后面那一群才可怕。要是只有闵德伟,下有人民群众的反对,上有领导的监督,他敢?!问题是人民反对他,可“领导”不能监督他,还成了他胡作非为的后台和靠山,你有什么办法?!有人会反对说:跟他有染的只有“副镇长”啊,市的、省的都受蒙蔽嘛!当然啦,闵德伟跟“副镇长”有染,“副镇长”跟“副市委”有染,“副市委”才跟“副省委”有染,这恐怕也应当是上下级的关系,要讲个层次的。在这其中,“有关领导”绝对是一个绳上的蚂蚱!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