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7月12日,我报开辟“点击——三秦军工”专栏以来,我们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系统地介绍陕西军工企业的情况以及军工企业职工投身改革和建设的不凡业绩。12月20日,在一年即将走完的时候,本报记者再次来到陕西省国防科工委,在这里我们采访了经济运行处的处长李严。他向我们介绍了在“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我省军工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
立足自身 做大做强
陕西作为军工大省,已形成了一个专业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科研、教学、生产结构相对合理的军工产业体系。包括核工业、航天、航空、兵器、船舶和电子等六大行业,企业职工就有20多万,成为推动陕西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被列为我省六大特色经济之一。去年,仅我省军工企业的产值就占到了全省GDP的6%,而今年的军工企业的产值增长速度达到了30%以上,据估计,今年将有望突破10%。
军工企业对我省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资源,如何抓住现有的资源,将它做大做强,使它有突破性的发展,对于省上这一届领导班子和陕西所有的军工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重头戏。陈德铭省长说:“我们正在千方百计地招商引资,而我们身边的资源就没有很好的利用”。明年就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如何打响这第一炮,无论对于我省还是陕西的军工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军民结合 寓军于民
李处长告诉我们,仅陈德铭省长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军民结合,发挥军工企业优势,促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双方互相促进、互相融合。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就能感受到省委、省政府对于军工企业特别是军民结合这一块的高度重视。
实施军民结合方针以来,陕西军工企业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互动、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自身技术专长优势,先后开发了包括民用飞机、航天运载工具、制冷设备、新型纺织机械、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化工及民爆产品、能源设备、电子通讯、新型材料等10余类民用产品,形成了具有军工不同行业特色的军民发展格局。
去年仅民品的产值就有90多个亿,增长速度达到了19%,今年估计产值将突破百亿,增长速度将突破20%。在2000多种军转民的产品中有300多种已经形成了规模,一年产值可达20多亿。其中以庆安的压缩机和西飞的铝型材和VOV车的年产值可达1亿元以上的民品就有20多个。其中有30多个重点项目争取能够列入“十一五”规划,与省上以及北京相关集团公司的规划相对接。
上下对接 扩大合作
由于军工产品的起伏很大,在保证军工企业完成国家的军事任务和政治任务的同时,也要保证企业设备不能闲置下来,因此,实现上下的对接,扩大自身的战略合作平台显得十分重要。
据李处长介绍,我省军工企业已经与航天科技集团和兵器工业总公司等10大公司集团中的6大公司集团实现了对接,将有望建成全国最大的无人机基地和航天科技产业园。上述集团还对地方的农业和资源开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表示愿意与我们合作进行联合的开发。为了与下对接,实现上下的互通、相互配合,今年国防科工委与在陕的企业连续开了5次座谈会,在下达军工任务的同时,也将结构调整、改革脱困、实现盈利作为企业的一个重点。
加速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防科技工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在全省经济、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因此重点扶持高技术、高附加值、市场前景看好、产业链条长的军民两用技术产品的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进程,成为了军工企业当前的重点和难点。
正在进行的全省科研成果拉网式调查中我省国防系统中就有408所的民用柴油机、204所的氟利昂替代物、430所的风力发电设备、航天六院的特种泵和碳材料等11个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入选。李处长向我们提前透露,本月的28日我省启动“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实现技术的集成,资源的整合、创新、引进、吸收,从而达到在创新,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本报记者 柳江河 实习记者 任乐
按国自行研制生产的大型运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