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学毕业生求职心切、经验不足的特点,以试用期、收取不合理的各种费用、许诺高工资、无偿占用智力成果等五花八门形式出现的就业陷阱,正以惊人的数字等待着即将踏上职场的大学生们。据有关调查,有55%的大学生遇到过就业陷阱,49%的大学生选择了忍气吞声(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12月19日晚报道)。
这则警示性的新闻报道,在临近年关的就业高峰期适时推出,对于促进毕业生们的安全就业无疑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要想破解55%的大学生曾掉进“就业陷阱”的就业现状,单凭媒体的舆论关注是远远不够的。那么,究竟谁该为半数大学生掉进“就业陷阱”负责?
半数大学生掉进“就业陷阱”现象的构成有两个直接因素:一是“掉阱”的大学生,二是布下陷阱的无良企业。因此,要想破解这一现象,一是要解决大学生的问题,让大学生拥有一双辨别陷阱的“火眼金睛”;另一个就是要清理无良企业的种种陷阱,让企业的招聘行为成为“安全达标”工程。而当前的“就业陷阱”现象之所以如此严峻,最根本的就是这两个环节出现了漏洞。
首先,大学生掉进“就业陷阱”,高校难辞其咎。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场所,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55%的大学生刚踏进社会半步就不幸掉进“就业陷阱”,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安全的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缺课现象。在高校不断扩招、学费迅速攀高的同时,变化的不仅是日益下降的教育质量,社会人才的供应格局已呈现出明显的“供大于求”的趋势,实际上为用人单位的挑三拣四乃至布下“陷阱”恶意利用大学生埋下了隐患的种子。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理应成为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重要一课,然而,长期以来,这一课程一直没能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目前的高校就业指导,不是流于形式的泛泛而谈,就是摆弄些不求实效的花样文章,最多也只能被列入考查课的行列,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试想,倘若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掌握完善的求职本领,拥有识破无良企业种种伎俩的技能,即便社会上已经布满陷阱,也不至于创造出如此之高的“掉阱率”吧?
其次,无良企业的屡屡得手,监管部门难逃渎职之责。试用期、收取不合理的各种费用、许诺高工资、无偿占用智力成果等五花八门的就业陷阱,之所以胆敢如此堂而皇之地把魔爪伸向年轻的大学生们,实际上也是对劳动监察、工商等监管部门的绝妙讽刺。正是监管部门疏于检查、执法不严乃至存在利益勾结的种种不正常执法现象,才使无良企业对监管这一“紧箍咒”的存在熟视无睹。因此,单纯破解这一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对无良企业的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增大企业的违规成本,比如违规者不仅将被施以重罚,甚至要吊销执照或写进企业诚信档案、在相关媒体曝光等等,企业的无良行为必将大大收敛;二是加大对监管部门的工作考核,不仅仅要检查监管部门的工作成绩,更要检查有多少企业的违规行为没有被及时查处,定期查办存在严重渎职行为的执法单位和执法公务人员。
当然,在当前风声鹤唳的就业形势下,各种媒体加大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宣传力度,监督揭穿无良企业在招聘中的种种欺骗损招,对于促进就业市场秩序的安全运行,同样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清金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