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尧阳
到了三十岁,就开始爱到往事的井台边,然后拿着时间的桶在记忆的井水里捞了。其实捞取上来的不是生命的碎片,而是一首歌,是一首在细雨中飞扬飘荡着的歌。
当我一次又一次聆听这首歌,便感觉到自己又重新来到了1993年的内江小城。记得那是一个夏日,吃过午饭,我就去邮局取杂志社给我寄来的40块钱。钱虽然不多,但却令我心花怒放,因为这是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走出团部所在地,再走7分钟的时间,便来到了一条公路上,然后坐一辆中巴车住市区去。我们部队驻地处于城乡结合地带,进城还是很方便的。
内江是个好地方。这里不仅产糖,号称“甜城”,而且还产生出了不少中国文化史上许多有名的人物,如一代艺术大师张大千、张子善兄弟,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著名记者范长江,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者、黄花岗72烈士中的喻培伦大将军,还有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詩人梅绍静,还有《十五的月亮》的曲作者王锡仁老师,那么一个小城,能产生出这么多的名家,可见内江的文化底蕴是十分厚重的。
我上车的时候,天只是阴着,快到城里了,天便开始稀稀疏疏地落雨。雨不是我们北方常见的那种狂风暴雨,而是细如丝、细如牛毛的那种小雨。既然没带伞,只好雨中前行。这时候,我已经走在了市中心那条宽阔的马路上,因为地势中间高,两边低,所以在蒙蒙细雨中,我看到了一个今生也挥之不去的景象,那些在马路中间和大街小巷撑开着的雨伞在雨中游弋着,如一朵朵盛开着的会飞的花朵,而雨中的大街小巷真的是七彩斑澜,当时我竟然痴呆了,忘记了走路。当我拐入市政府的那条街道时(名字我已经忘了),忽然隐隐约约听到有一首熟悉的歌声在这雨中、在这伞的人流里弥漫出来——“沙啦啦,沙啦啦,小雨沙啦啦,……”歌声沙啞轻婉而柔美,这是邓丽君唱的一首歌,名字至现在我都不知道,可是那一刻的雨中情景和这歌声,雨伞下交错着的人流,成为了我生命中永恒的一幕,至今难忘。
尤其那首歌,在雨中的那一刻,是多么贴切而符合当时的情景啊。
现在想来,那个放这首歌的人,一定是一个饱富艺术情趣且能制造浪漫意境的高手。而那雨中的歌声,雨中的街道,雨中的城市,甚至雨中的我,在那飘扬的雨中,竟和那首雨中的歌声紧紧融为一体,成为我激情燃烧的青春记忆。
时光匆匆不回头。告别军旅生活和内江小城已有十来年了。可是,那雨中的花雨伞,雨中的那首老歌,却仍清晰如初地回映在我心灵的幕布上。每每想到那一刻,我就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容易感动啊。可是,一个人的一生,这些感动的日子,并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