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康熙御玺”能不能出境

2023年10月05日

在华辰2003年春季拍卖会上,清康熙御用碧玉玺以660万高价成交,刷新了单枚皇家印章拍卖的纪录。

这件原藏于故宫的康熙交龙纽碧玉玺,据《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著录,主要钤盖在御笔书法及御书刻成的匾额、碑记上,承德行宫“避暑山庄”匾上就钤此印,被列为康熙诸玺之首。但因玉玺早已流失,记载中“原物无存”。时隔百年,玉玺又从海外悄然“回国”参加竞拍,经过50多轮的激烈竞价,被一位海外电话竞投者争得,碧玉玺又流向海外!

“御玺至宝”算不算文物,能不能流出海外?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市文管委流散文物管理处处长许勇翔。

许勇翔说,康熙御玺当然是文物。根据新颁布的《文物法》和《文物保护实施条例》,现阶段我国文物出境审核工作仍然按照文化部和外经贸部于1960年制订的《文物出口鉴定参考标准》来执行。对于有计划组织出口的一般文物,分别划定为两个不同的年限:一部分以1795年(乾隆六十年)为界,凡1795年以前的一律不准出口;另一部分以1911年为界(即清宣统三年辛亥以前),根据文物本身所具有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及存世量多少来确定是否可以出口。这是两条大杠杠。

其实国家对文物出境是规定得非常具体的,如建筑装饰构件、天花、藻井、隔扇、门窗、雕砖构件、石雕构件等,1795年以前的一律不准出口。而对建筑模型图样,包括古代建筑的木制模型、纸制熨样、平面立面图、内部装修画样及工程作法就更加严,1911年前的一律不准出口。国画也分三个层次,古代宫殿庙宇、石窟、墓葬中的壁画不论年代一律不准出口;对于1795年以前,不管是名家还是不署名的画家作品都不能出境。而对于风俗画、战功图、记事图、行乐图等,一般来说1949年以前的是不准出口的;但旅客携带属于本人或其亲属的,就不在此限。

许勇翔说,皇帝印玺当然属于禁止出口范围之内。《文物出口鉴定参考标准》规定:“一切质料所制的历代官印一律不出口”。按照这个规定,康熙御玺不仅远远超过了1795年的年限,更是皇帝御用之玺,应属于禁止出口的范畴。但在新颁发的《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又规定,对于临时进境的文物,经有关部门核对后,依然可以出境。也就是说,从海外回流的文物,进境时先要向海关申报并加封,再交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登记;复出境时,由原审核、登记机构核对、查验文物确实是原先流入的,即可发放出境许可证。关键是进关的时候一定要申报、登记;若是隐瞒,就依照《文物法》规定的两条原则办事,不能出境,只能在境内流通。

这些回流的珍贵文物再次流落海外,许多人从感情上来说不能接受。许勇翔说,有这种想法是很自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得依法办事。自从有了这一政策后,文物流进流出的现象势必越来越普遍,后来开拍的上海崇源周年庆“中国画专场”与香港集古斋合作,600多件拍品有半数来自境外。当然,根据目前我国的财力,还没有能力把流落在海外的文物全部保护起来。因此,让一些海外华裔、收藏家购买文物,也不失为保护文物的一个途径。

(新华)

上篇:雨中的歌声
下篇:纪念币如何防止氧化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6/2/20060206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6-02/06/24122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