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跌入低谷的人民币理财在狗年到来之际再次升温。
仅仅元旦后短短十几天的时间,市场中雨后春笋般冒出了6家银行发售的13只人民币理财产品。不少银行网点再次排起了长队。
卷土重来
人民币理财的黄金时期似乎回来了。
包括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等都纷纷公开发售人民币理财产品。
作为四大行的先知先觉者,工商银行的“稳得利”人民币理财产品也正在接受认购,本期产品分6个月期、3个月期两款。从1月18日起,招行也将开始两款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认购,两款产品均为1年期。
一位工商银行的人士称,由于需求很旺盛,该产品已经确立限时、限量的原则。
综合来看,目前市面上出现的产品主要包括2种产品。其一是传统的产品,以投资存款、债券、短期融资券等品种的人民币理财。另一种是投资与汇率指数挂钩的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产品。
就目前发售的人民币理财而言,无论传统的人民币理财还是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产品,银行都基本承诺保底,产品本金还是相对安全,最高预期年收益率不高于3.6%。
收益率高、安全性,无论人民币理财产品何时出现,都会是老百姓青睐的对象。
两种选择
去年4月中旬,光大银行率先推出一款人民币投资美元收益的“阳光理财A+计划”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该产品将投资人的资金收益与国际金融市场原生及衍生产品相联接,并根据基础资产或基础交易的实际表现及合同约定实现收益,产品到期时,光大银行返还投资人人民币本金,并以美元支付投资人的投资收益。
实际上这种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银行在投资之初,预先将本币部分收益折算成美元,并以外币理财模式运作,收益则以美元或人民币形式支付,这种做法涉及到结售汇管理规定。另一种做法则是采用人民币加美元方式,理财收益也分别以人民币和美元对应支付,这种方式不涉及结售汇规定,只是以外币理财来争取双币组合理财收益。
随着美联储持续升息,外币产品收益节节走高,多家银行分别推出了这种与汇率变动挂钩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带动了人民币理财市场的活跃。
一位银行发售人员指出,随着债市的回升,目前,以投资债市为主的人民币理财和与汇率变动挂钩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同时出现在市场上。尽管基本上都能保证本金不损失,但是二者的收益风险是不同的。投资债市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尽管收益率相对偏低,一般在2.5%左右,但是其收益确定。而投资与汇率变动挂钩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则要注意收益风险。 (程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