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移民局挪用移民专项资金的事实,还可以从该局的一份清欠款名单中看出端倪。2004年9月30日,渭南市移民局发布“渭移发(2004)112号《关于进一步搞好清收外借(欠)款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
——渭南市物资行业管理办公室欠移民局74.27万元未还;
——临渭区百货公司百一商店所借40万元及利息至今未还;
——渭南市重工行业管理办公室欠所借移民款40万元及利息;
——渭南移民经济开发服务公司入股陕西渭南万达包装有限公司55万元股金至今未收回;
……
《公益时报》发现,1998年,经时任渭南移民局局长程远批准,渭南市移民局与另一移民部门“合资”500万元成立渭南移民基金会,利用移民资金放贷。此后不久,国家下发了关于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的通知,该“移民基金会”改名为“移民扶贫协会”。至今,该协会仍在利用移民资金进行经营。
当时,经局长程远批准,渭南市移民局还专门成立了“渭南移民经济开发服务公司”,不过,通过该公司,移民局有600多万元打了水漂。
原任职于渭南移民局的李万明在其举报材料中说,多年来,渭南市移民局等联合各县移民局,投入巨资兴办经济实体30多个,总亏损额高达3000万左右,其中有三个县移民局竟各亏损500多万元,而投入资金的来源则全部是移民专用款项。
除了政府审计部门的官方审计,当地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也显示渭南移民部门在移民专项资金的使用问题上存在严重问题。
渭南金鹏会计师事务所对华阴市移民局的财务审计报告称,渭南市下属华阴市移民局不严格执行专款专用的政策规定,非法挪用截留问题严重。比如,市移民局将专项资金43.3万元出借,其中两笔是借给个人做生意。
除了市级政府挪用移民资金,华阴市的下属一些乡镇政府也染指这些资金。在审计报告中记者发现,华阴市各乡镇截留移民建房扶持资金、庵棚拆除款、村台续建款等各项资金总额达77万多元。
据调查,移民安置资金到达乡镇后,不少乡镇就直接将移民专款挪作他用。其中,北杜乡从移民款中拿出3000元为派出所购车,8390元为春节运动会办福利,5288.70元用于党代会、人代会办公用品及招待费用;五合乡政府则动用了40488元移民款为乡政府购买了一辆微型客车。
对于这些花样繁多的挪用挤占行为,在渭南当地有一个无法证实传言称,渭南市一位主管移民的负责人曾说过:“管理上亿元的安置经费,浪费几百万元算不了什么。”
尽管渭南官方挪用移民安置费用令人触目惊心,但那些可怜的移民们对此却几乎一无所知,直到他们看到有关政府文件才恍然大悟。一位移民告诉《公益时报》:“要不是后来看到政府文件,我们以为中央忘掉我们了呢!”
虽然移民们终于知道中央政府并没有忘记他们,但直到记者发稿时止,那被压缩了一半多的移民规划所剩余的一亿元以上经费到底用于何处,有关部门并没有给出答案。
查处成了大难题
水利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私下告诉《公益时报》,类似渭南移民资金被挤占挪用的情形,查处起来比较难。原因一是时间长导致调查取证难,二是这种情况太多,很多时候,“上面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
这位官员介绍说,以移民资金为例,通常都是下边报数字和规划,上面审批。尽管审批机关也要去进行一些调查研究,但那多半是走走过场,从宏观上把握个大概数字,至于具体的出入,只有基层政府才知道。
根据这位官员的说法,现在地方政府挪用贪污移民款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主要的方式包括:虚报数字和项目、压缩上级批复的规划、巧立名目进行资金转移、以借款方式挪用挤占、直接虚报冒领,等等。
“国家这么大,每年下拨的经费那么多,都是成百上千亿计,中央不可能对每一笔经费都做到有效监管,对于这些经费的使用,一是凭地方政府官员的良心,二是要依靠当地人大、审计和检察机关的监督。可是,良心是个摸不到的东西,靠不住,而监督制度看来还远未真正落实。所以,一句话,难呀!”
面对记者的探询和追问,这位官员一脸惆怅。 □公益时报记者赵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