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记者从省民营企业协会获悉:曾有“三分天下有其一”美誉的我省非公经济,2005年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到45%,“十五”期间,平均每年拉动全省经济增长近3个百分点。成为我省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我省非公经济完成销售和营业收入达到364亿元。“十五”期间,非公经济规模在我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年递增,已由2000年的31.1%上升到45%。在商洛、铜川等市,非公经济纳税额已占到财政收入的40%左右,个别县区已超过50%,成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非公经济发展领域也由原来较为集中的第三产业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拓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有个体经营户92.92万户,私营企业9.84万户,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资企业705户。非公企业注册总资本达到1118.45亿元,其中上千万元2785户,5000万元以上279户,超亿元74户,民营企业集团245个。涌现出像海星、金花、开元、立丰等一大批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较强的企业集团,形成了一批如秦丰农业、银桥乳业等国内、省内知名品牌。
非公经济整体素质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近年来,我省非公经济人员构成主体发生较大变化,由过去以农民和城镇待业人员为主,发展为包括从党政机关、国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分流出来的行政干部、中高级知识分子在内的庞大队伍,民企中已建立党支部的1279个,建立工会组织(小组)2.8万个。涌现出一批懂经营、善管理、诚实守信、具有开拓精神的民营企业家,不少人还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的表彰。 本报记者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