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收受红包
医生收受红包,早已不是“秘密”。此前,记者曾就医生收红包的查处情况采访省、市卫生主管部门,省卫生厅有关人士说,不能透露查处情况,市卫生局则表示没有查到一例,各医院纪检部门也都含糊其辞。但记者与部分医生私下里交谈时,他们并不否认自己或周围同事曾不同程度地收受过红包;很多患者也坦言手术前后给医生“打点”过,这些被采访对象都视送(收)红包为寻常之事。种种现状表明,医生收红包已经成为医院里的一种“潜规则”,这股暗流隐秘地流动在医院,人们表面上看不到它,红包却在暗地里支配着医患双方关系。
七成患者送过红包
在省城部分大、中、小医院的病房,记者对送红包现象进行了调查,在手术患者中,大约70%的患者和家属都说曾给医生送过红包。送红包在外科、骨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妇产科等科室的手术中比较多见。
近日,记者去一家大医院的外科病房,看望一位刚刚做了阑尾炎手术的熟人。说起“打点”医生的情况,他悄悄告诉记者,手术前,他在医院找了个关系,只是请几位医生护士吃了顿饭,而同病房另外两位阑尾炎患者,一位手术前给主刀医生口袋里塞了500元,另一位还没排上手术,家属现在在楼道里候着,瞅机会要给主管大夫“意思意思”。记者随后到另一家医院调查,在妇产科一间4人病房里,有3人是剖宫产,都不同程度地给主刀医生、麻醉师送过500至800元,只有那位顺产产妇的家属表示没有送红包。在一间3人儿科病房,两个是做疝气手术,一个做心脏手术,3位患儿的家长都点头承认“打点”过医生。
通过在医院病房调查和向做过手术的知情熟人了解,大约70%的手术患者都曾向医生送过红包。对于这个比例,一位三级甲等医院工作了十多年的医生摇头笑着说:“也许不止吧?”
红包也有行情
红包到底送多少合适?这其中也有“谱”。往往根据医院等级、手术大小、患者经济情况而综合决定。据医院知情者透露,一般小医院主刀大夫给300元,最多不超过500元,麻醉师的红包价是200元,手术助手也得给“意思意思”。大医院的红包价较高,一般主刀大夫是800到1000元,麻醉师是500元,手术助手是300至500元,术后监护室护士也要给200到300元。但有的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或患者家属很有经济实力,红包的价就抬高了。有的给主刀大夫送2000元至5000元,其他有关人员的红包也都加厚。在一家省级大医院,记者听到了采访以来最高的红包价格——一位患者讲述,隔壁病房来省城为母亲做子宫切除手术的某县领导,给主刀大夫的红包是1万元,所有参与治疗的医护人员多少不等都有份,光红包就送了5万元。
送红包者心态
心态一:图个放心。初为人父的赵先生说,上个月赵先生妻子在一家区级医院生孩子,临生产前,赵先生想想自己老婆孩子的命运都要交到大夫手里了,怎么着也要让人家给尽心吧。于是,在家属签字时,赵先生给医生口袋里悄悄放了400元。刚才还说“危险”、“有难产症状”的医生,这时“嘿嘿”一笑,安慰他:“没事,生个孩子,担心啥?”
这种心态在病人家属中最为常见。从住院起,只要做手术,同一病房病友之间就开始窃窃私语一件事:“你送不送?送多少?咋送呢?”就这样,你看我,我看你,别人送了,自己不送总觉得不放心,钱送出去就好像踏实一点。
心态二:为排手术。宋先生的母亲患了乳腺癌,要做个大手术。可是住进医院20多天了,医生还是说“不行,还得消炎,不能做”。眼看着比母亲晚进来的患者都动完手术了,但自己母亲还痛苦地躺在病床上。宋先生着急了,问同病房已做完手术的患者该咋办。“我给你支个招吧,得送点儿。”经点拨,宋先生才恍然大悟。于是,宋先生准备了1.5万元,拿报纸包好后,送到主刀大夫办公室。第二天,宋先生被通知做好手术准备,第三天,宋先生的母亲被推进了手术室。宋先生苦笑:“早知道这样,真该早点行动,省得老母亲受苦,也省了每天1000多元的住院开销。看看,送不送就是不一样。”
目前,名气大的医院基本上都存在住院难、专家手术排队现象,为了早点排上著名专家主刀的手术,患者家属哪敢不送?
心态三:被反复暗示。交口某村民老李胸口长了碗口大的菜花瘤,日前来省城治疗,医生说得切除。他老老实实入了院,等着医生安排。一位年轻医师跟随主任医师查房时,得知老李是吕梁老乡,下班后特意来坐了坐。当听说老李是村干部,经济条件还可以时,老乡医师就开始“操好心”:“哎,你不知道,现在做手术都得送点,哪能傻等?”老李疑惑不解,举棋不定,老乡又暗示了两次,还说:“别人我还不告诉他。”老李与在太原工作的侄儿商量后咬咬牙点头:“送吧。”于是,在走廊的尽头,老李给老乡医师递上2100元,拜托他全权去“办理”:主刀的主任医师800元,麻醉师500元,老乡医师和另外一个手术助手每人400元。老李出院时,另外一个年轻大夫又在暗示刚住进来的一位患者……
据了解,手术前,主刀大夫、助手往往要给患者或家属做思想工作,最常见的就是单独约在办公室或走廊尽头,主要是说病情,但有的反复询问患者工作、经济情况,或直截了当地提出“打点”要求。
收红包者心态
第一种:不收白不收。某外科医生,工作已十多年,自己承认收过红包。他说一般病人给他也就收下了,很多医生都收,自己为啥拒绝?张医生说自己平时工作其实很负责,收了病人红包之后,就更上心了,抽空多询问一下送红包患者的病情;对于不给红包的病人,他也是按照规定的医疗程序处理,只不过不会额外地关心。他说,有人有钱,想送就送吧,没钱就不要送,我也没主动要过。他说在医护人员圈子里,这是个正常的现象,大家私下里还交流一下红包的多少。
第二种:不收病人不安心。一位麻醉师说自己没法拒绝病人的红包,很多病人非要送红包,要是不收,病人家属反而觉得不放心。就麻醉师而言,病人家属会担心麻醉部位准不准、麻醉药剂量够不够等。如果马上就拒绝,病人还会联想到送的钱太少或医生手术时不尽心,不如收下来省心,也交个人情。当然如果病人连住院费都交不起,送红包他也不收。他知道国家规定不应该收红包,但为了病人安心,他也就随大流了。
第三种:这也是劳动所得。在采访中,很多医生认为,做医生很辛苦,风险高、责任重、精神压力很大,稍有不慎就被卷进医疗纠纷。做手术时刀下是活生生的生命,医生思想一直高度紧张,一台手术下来有时得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累得连话也说不出来,收上几百块钱红包算得了什么。和付出的心血相比,他们认为工资收入偏低,待遇差,所以当病人主动送红包时就不客气地收下,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收入或叫辛苦费。
第四种:既爱又怕。面对红包,有些医生犹豫不绝,忐忑不安,既想收又怕手术失败,病人闹起来惹麻烦。一位心胸外科医生坦言,由于现有医疗技术有限,一些疾病并不能手到病除,手术成功了医患双方皆大欢喜,如果手术失败就不好说了。这时,假如没收红包,医生没有心理负担,可以给病人解释说纯粹是医疗上的事情;如果收了红包手术还没做好,万一病人大吵大闹,医生肯定难堪,事情暴露还得受处分。所以收这几百上千块钱,有时很伤脑筋,不是不想拿,有时是不敢拿。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也有部分医生常常拒退红包,有的当场坚决退回去,有的把红包交到医院纪检部门,有的将红包转到病人的医疗费中,他们良好的医德经得起任何考验。
红包为何屡禁不止
其实,对于医生拿红包现象,无论是卫生主管部门,还是各家医疗机构,都三令五申明文禁止,但为何一直屡禁不止呢?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疗界人士给予了分析。
首先,取证难。一般来说,患者送红包后轻易不会去举报医生,除非有医疗事故发生。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医院的纪检部门很少接到患者举报,即便有,也多是匿名的,证据不确凿,无法展开深入调查。因双方送、受红包的行为比较隐蔽,调查中,只要有一方不承认,事实都不能成立,取证难导致了查处难,查无实据,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其次,查处缺乏力度。主观上,医院纪检部门工作人员也不想得罪同事,既然红包现象大家都知道,何必多事去惹人?同时,医院即使查出来个别的红包事件,在处罚了相关当事人之后,也就“内部消化”,一般不家丑外扬,不一定主动把全部查处到的情况报到上级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关于禁止医务人员收受红包的文件发得不少,但是实际查处力度不大。
再次,医疗资源少。红包问题多见于知名的大医院,这些医院因为医疗条件好,医生医术高,病人得了大病不得不去,只要能看好病,对于约定俗成的送红包,患者及家属已经慢慢无奈地接受了。只有加快医疗改革,扩大医疗资源,医院之间构成真正的全面竞争,也许红包现象才能减少。
另外,医生、护士都是高风险行业,但是目前国家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风险没有相应的补贴,医生正常的技术收入较低,医院主要是以药养医。做一次手术,医院将创收的收入拿出很少一部分以奖金形式发给科室,而科室里人人有份,真正奖励到主刀大夫手里的较少,这是红包一直畅行的一大原因。要改变这一现状,只能靠医疗体制改革。
近日,省城卫生系统纠正医疗服务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开始了,禁收红包被列入《山西省医疗卫生行业十不准规定》的第一条,省卫生厅公开承诺,收受红包一旦被查处将“收一罚五”。这些严格的措施是否还是纸上谈兵,无数的患者将拭目以待。
申毅敏 侯慧琴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