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春·
平生无嗜好,惟恐读书少。因而记住了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话:“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这话似乎说的重了一点,但细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依我看,读书是苦了点,但更有其中乐。
书这东西,不是普通的货物。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显得十分珍贵。自从发明了纸,有了笔,书的制作就方便流行起来。而今电子排版,铁卷金书都显现于市,读书自然是幸福的。可毋容置疑,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代经验的宝藏。只有细研品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那么,天下之书浩如烟海,人生苦短,要想遍读,就自然要进行选择。有人把所有的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风行一时的书,一类是永久不朽的书,各人志趣不同,读之自然亦异。但对于一些经典著作,不可不读。而且选书本身就有乐趣,当书市琳琅满目的书籍展现在面前的时候,不由心中会生出一种可喜可爱的愉悦。进而把选购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头,摆在枕边,。无往而不宜,就会感到爱惜而不肯释手,废寝而忘食,这种乐趣,与书的价值是无法比拟的。
当然,读书之乐,古今见识不一,宋其宗皇帝的劝学文,虽显偏颇,推崇之人还是有的,他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当今的一些富豪是不会信奉这一套的,他们的金钱来得容易,花得也容易。他们拿书取乐自以为深谙其妙,其实他们买书藏书,只为装璜门面,并不真知读书之乐。至于一些寒门子弟,要想摆脱贫苦,跳出寒门,必须要翻过“教育经费”这一座大山的,可谓是先得苦中苦,才能乐而乐。像我这样过了花甲之年的人,既不考虑致富,也不考虑前程,读书只为尚友古人,结识新朋,每当看到那些古今圣贤,成群的名世作家一年四季排起队来立在书架上等候你前去点唤,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就会感到无比快乐。教育鼻祖孔夫子,行吟泽畔的屈大夫,一邀就到,李白、杜甫以及唐宋八大家也会连袂而来,想见识封建时代的各种角色,翻开四大名著就会跃然到你眼前,想看看今朝的一些时代英模或反面人物,从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和一些新潮著作中找到,你想劳逸结合一下,可唤新旧剧作的人物把台词重复一遍。还可以像朱晦庵那样:“书册埋头何时了,不如抛却去寻春”,在晴天丽日,手持一卷,走出家门,步入公园,坐在林下,细读漫品,悠然淡然,既吮吸林木之精气、又忘却尘世之杂念,这种读书之乐,实属难得。当然书中有乐,随地可有,随处可见,遇到难读书可以找到答案,遇到忧读书可以去却烦恼。遇到疾读书可以减轻痛苦,遇到累读书可以减少疲劳。这也正应了前人所说的一句话,开卷有益,书中有乐”。
古人云:“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人生在世,可读之书太多,可经之事太繁。但该书必须充实自己。使我们生活得更有意义。要想知道书中之乐,还必须记住英国一位诗人的话:“把未读过的书籍,赶快塞进脑袋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