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2006年新学期开学伊始,本报维权部同志将最后一张400元存折,交到已故蓝田县“农民记者”贾清民的大女儿贾巧艳手中,自此本报不负香港培才基金会的信任,善始善终地完成了他们委托的为贾家遗孤管理发放善款工作。
2001年秋,蓝田县“农民记者”贾清民不堪穷困和疾病压力,含泪告别人世,遗留下三个年幼的女儿,贾家的遭遇引起了本报的关注。本报于当年11月16日在“维权热线来电”中以“生前为民鼓与呼,死后孤儿苦零丁”为题,向社会披露了贾清民的凄凉惨景以及其遗孤嗷嗷待哺的不幸遭遇。
报道发出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五十年代移居香港的香港培才教育基金会负责人孙承德先生看到报道后,当即从该基金中拿出5000元,委托陕西中医学院金志甲教授实际考察。
11月26日,金教授与一位蔡老师来本报了解情况,又与本报记者一起星夜驱车前往蓝田县油坊街,慰问贾家的遗孤。金教授见到贾家窘境后,当即代表孙先生付给400元生活费解燃眉之急,出于对本报信任,另将余额4600元以孩子名义存入银行。鉴于孩子年幼,委托本报维权部保管存单,按期发放并监督使用,保证孩子顺利求学,健康成长。
为了不辜负香港培才基金会的信任,本报指定由专人负责保管捐款存单,坚持在每学期开学前将存款交到贾家孩子手中。几年来记者每次到蓝田采访,都过问孩子的情况,还带去一些学习用品。并做好善款交接手续,及时向委托人汇报使用情况。在社会各界关怀下,贾家三个女儿均顺利成长。日前记者在送交最后一笔善款时了解到贾家的最新情况是:大女儿现已在镇上摆服装摊做生意,生计基本实现自理;二女儿在这笔善款帮助下,上完了高中,已从一家民办化工技校毕业,现已在广东打工;三女儿已升入初三,学习情况良好,由于种种原因,生活仍不宽裕。但她们仍希望通过记者衷心感谢香港孙承德先生和社会上诸多好心人在她们最艰难时给予的关爱之情,表示今后将以努力工作和学习来回馈社会。
本报记者 郝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