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饱肚子的年代,最大的理想莫过于一碗白米饭外加一碗红烧肉。如今不同了,走进餐馆不知道吃什么好。面对服务员捧出的书一般的菜单,实在不能从容地圈点。店家很懂时尚,总会挖空心思营造一些含意隽永、形象生动的菜名吸引你,让你“未见其物,先醉其味”。
车过云南凯里,在乡下路边餐馆中见到一古怪的菜名:“爆炒野鬼”,很是诱人,大家圈定此菜,结果上来的却是炒野兔。问店家个中缘由,原来是把“兔”误写成了“鬼”,歪打正着。其实,云南的“过桥米线”,也是妻子为丈夫读书送饭时偶然的发现所得;福建聚春园饭店名菜“佛跳墙”叙说的是“坛启荤香惊四邻,佛舍经书跳墙来”的动人传说;苏州城内因肉烂骨酥而闻名的名菜“苏锡肉骨头”,则是癫和尚济公的“创造”……
平常的青菜萝卜豆腐鸡鱼走进菜单后,也被赋予诗情画意,从而令人回味。
去饭馆吃饭,菜谱上有道菜叫“猛龙过江”,觉得新鲜,于是点了一道,结果端上来一看,是一碗清汤,上面漂着一棵葱。点“母子相会”,上来一看,居然是黄豆炒黄豆芽。有了这些“菜单文化”,豆芽菜呼作“龙须”,豆腐化为“玉块”,鸡爪变成“凤爪”,鸡蛋称为“芙蓉”,萝卜丝炒红椒咏为“踏雪寻梅”,黄豆煨猪血叫做“碧血黄沙”,菠菜炒番茄名之日“翠柳红梅”,炸龙虾片(白色)上面有几个很小的炸虾皮,干脆被演义成“雪山飞狐”。更有意思的是,红烧猪蹄边上镶点香菜,套用一首歌曲的名儿——“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煮花生米和炸花生米却被戏称为“一国两制”,菠菜炒黑木耳成了“波黑战争”。
某日在张家界山中一饭馆吃饭,点了道“悄悄话”,端上来一看原来是猪嘴巴和猪耳朵;那道“绝代双骄”,结果就是青辣椒加红辣椒;而“心痛的感觉”其实就是一杯50元的白开水,你能不心痛?大家没吃饱,就再点了一份“牛拉面”,后来发现一片牛肉也没有,叫来店主论理,答案是:做面条的师傅姓牛,姓牛的师傅拉出的面……更喜的是“世纪大菜”鸡肉炖粉丝,菜名叫“莱(奶)温斯(丝)基(鸡)”,味不见得奇特,攀上名人克林顿,就仿佛加进了飞马味精,其味可就长了。
菜是平常菜,可如此一包装,顿觉美味无穷。品尝这些妙趣横生的菜单,你不觉得,其实就是在品尝今天的幸福生活吗?
(黄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