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唐代的冬天怎么过

2023年10月03日

虽然专家说今年又是暖冬,可是有几日仍着实冷得紧,北京有暖气供应还好,南京、杭州等地的朋友就不免在电话里抱怨说,他们过得“又冷又孤独”。那么,古人又如何消寒呢?

以唐代为例。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富户王元宝令人在路口扫雪迎宾,“具酒炙宴乐之,为暖寒之会”,那拥着火炉烫酒、吃烤肉的气氛可以想像。这种聚会是富人的专利权,但毕竟也只是宴会性质,不能代表日常的情形。

皇帝冬天过得也不甚舒服,宽敞高大的宫殿宜于消夏,却难以保暖。有一回李白在便殿里替唐玄宗起草诏令,正值十月大寒,笔头都冻住了,没法儿写字,玄宗就命令十个宫女在旁边替他呵笔,这才把诏书写成。想像一下十个美人在那儿集体呵气暖笔的场景,这便殿的取暖设施也不过如此。

据记载,内库中藏有一座七宝砚炉,砚冻住了,放在这炉上,不需要生火,砚冰就自然融化。用现代术语来说,这座砚炉属于“永动机”。“永动机”类取暖物件还有“辟寒犀”,据说这玩意儿色如黄金,开元二年冬天交趾进贡了一株,放入金盘摆在殿上,马上就“温温然有暖气袭人”。

唐宫日常取暖所依赖的是木炭,白居易《卖炭翁》所叙可证。西域异邦似乎总是出产奇珍异宝,据载西凉国曾进献“瑞炭”百条,各长尺余,呈青色,坚硬如铁,在炉中烧起来无焰而发光,热气逼人不可迫近,并且每条能烧十天。这样高能的炭,不知是什么材质。奢侈的杨家子弟伏天把大冰琢成“冰山”,冬天他们虽然发明不出“火焰山”来,但仍然想法在炭的制作方面下工夫,用蜜把炭屑捏成双凤形状,宛如工艺品,烧时炉底还铺着白檀木。

“可怜身上衣正单”的穷人也要过冬。诗人孟郊贫寒,冬天朋友送他一些炭,他写诗感谢说:“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诗未必佳,但确是饱尝过寒冬僵卧滋味的人才会说的话。 (巫马期)

上篇:法国出版界掀起中国热
下篇:一周图书排行榜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6/3/20060317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6-03/17/23119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