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在解决国民医疗卫生保障问题上有各自的高招,它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印度公立医院不收费
印度第1部宪法规定,所有国民都享有免费医疗。为切实推行全民免费医疗,印度政府下了不少工夫。首先,印度构建了一个遍布全国的政府医疗体系,基本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医疗需求。目前,印度共有1.2万所医院、2.2万个初级医疗中心和2.7万个诊疗所,分为国家级、邦(省)级、地区级、县级和乡级。其次,由于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公立医院负担较重,印度政府也鼓励发展私立医院,作为公立医院的一个有机补充。市场化运作的私立医院大多条件较好,这样就使一些富人很自然地“分流”到私立医院。再次,健全农村医疗网络。印度有2亿多贫困人口,约占其人口总数的21%,其中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印度政府规定每10万名农村居民配备1个社区卫生中心,中心一般有30张左右病床和4名医生,并配有较完善的检查设备等。此外,每个地区还通常有2到3个地区医院,社区卫生中心无法治疗的患者都被送到这里。印度的农村医疗架构设计照顾到了各个层面,减轻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
泰国30泰铢就可看病
为保障穷人看病,泰国政府推出了“30泰铢(约合人民币6元)看病计划”,并于2002年将这个计划扩展到全国。这个计划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当时曼谷大街到处可见“30泰铢看病”的标语和宣传海报。该计划面向泰国广大普通老百姓,所有未被列入职工社会保障计划、公务员医疗保健计划以及尚未获得福利性医疗待遇的人员都可参加。根据该计划,每个参保人每次看病只交30泰铢挂号费就可以利用医院提供的一切诊疗服务,包括医药、住院甚至手术费用。惟一的限制是只能在本府指定的政府医院就诊。这一计划大约覆盖了近一半泰国人口。
俄罗斯医疗不搞私有化
俄罗斯总体上继承了前苏联的免费医疗制度,百姓到医院治病既不需花钱挂号,也不要支付任何费用。俄罗斯的国家医疗系统由国家拨款,保险医疗系统是建立在公民、企业、雇主缴纳强制性医疗保险费用的基础上,这两种医疗系统对公民来讲都是免费的,如果到私人医院治疗则需要自费。自1994年大力推行强制性医疗保险制度以来,俄罗斯每年加入该医疗体系的居民不断增加,据2001年统计,共有1.37亿人加入该体系,也就是绝大多数俄罗斯人都加入了。每个加入医疗保险体系的俄罗斯居民都获得一个医疗保险卡,每次看病时只需出示这个卡或告诉医生卡号。免费医疗使退休老人、伤残军人等低收入人群的健康有充分保障。随着近几年俄罗斯经济的迅速发展,俄政府也开始努力提高人民的医疗水平,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不久前通过的2006年联邦预算就规定卫生经费为1310亿卢布,比2005年增长83%。
乌克兰公立医院是首选
乌克兰的医院多为公立医院,私立医院数量很少。公立医院价格便宜并提供部分免费治疗,可以完全保证广大百姓的医疗需求,所以成为老百姓的首选。在公立医院看病无需花钱挂号,只要在不同的科室排队等候便可,但患者需拿着医生开的药方到药房自费买药。重病患者如需住院,普通病房一般是免费或只收少量费用。通常情况下,医院会为住院病人开列1个免费用药单,其他的药则需自费。此外,苏联卫国战争的老战士、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受害者、伤残人员及部分退休人员可享受完全免费医疗。尽管乌克兰私立医院发展迅速,但价格较昂贵,一般只有富人才去得起。
英国有病先去社区医务所
英国国民医院保健体制的核心原则之一是“不论收入多少,人人都可享受同样的医疗服务。不论是百万富翁、大学教授,还是火车司机、建筑工人,凡有收入的英国公民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障,按统一标准缴费,同时享受国家的医疗服务。不管是英国公民,还是到英国工作的外国人、外国留学生甚至进入英国的难民,只要是合法居留,都可享受免费医疗。这套建立于1948年7月的医疗体制着眼于普通民众,目的就是使全体公民没有生病的后顾之忧,即使失业或没有工作能力的人,也不必为个人或家人生病发愁。英国看病方式与中国不同,不是大病小病都去看门诊。英国实行的是就地看病,有个头疼脑热,就去社区医务所或找家庭医生,就诊和买药都不交钱,只是在药房取药时,每张药方需付6.4英镑的处方费。只有急诊、专门检查或住院治疗才去医院。 (据《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