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县水泥厂是一家亏损企业,在扭亏中县总工会帮助水泥厂进行搬迁改造。他们充分发挥工会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优势,多方协调资金,妥善安置职工,加快建设进度,使水泥厂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一举扭亏为盈。目前该水泥厂年利税达到100万元以上。这是该县总工会把工会工作融入县域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做贡献的一个例子。
近年来,该县总工会依据实际情况创设“23522”工程,把帮助企业和农民进行产业开发当成县、乡(镇)两级工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拓宽了工作领域,赢得了地位。
所谓“23522”工程,就是确定包扶2项产业发展、帮助3个贫困村脱贫、每位会员为山川秀美工程植5棵树、帮建2个项目、创办2个村办企业。工会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首先为包扶村办好养殖业和大棚蔬菜2项产业。2004年县总工会为包扶的关家沟村协调贷款20万元,购买了小尾寒羊400只,帮助该村发展养殖业;后又投资10万元,帮助改建37座旧棚,使该村大棚总量达378棚,户均2.5棚。为该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完成3个贫困村的帮困任务中,他们充分发挥基层工会的作用,对帮扶村进行责任划分,确定道镇工会帮扶苗山村、下寺湾镇工会帮扶贺家湾村、城关镇工会帮扶王庄村。在帮扶中,乡镇工会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根据各村具体情况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等,使3个村彻底走出贫困,成为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据统计,三年来,在县总工会和基层工会的努力下,该县各级工会以帮扶9个贫困村实现脱贫目标,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表扬,工会在群众心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工会魅力大增。
工会要有地位必须有所作为。几年来,甘泉县总工会花大力气包扶关家沟村,但村集体穷的叮当响,公益事业无力发展,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县工会召集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发展村办企业。经多方努力,在2003年新建了“关家沟村联运公司”,使原油运输车辆由原来的28辆发展到83辆,为集体每年增加积累15万元。2004年县总工会出谋划策,招商引资,总投资80万元,建成了第二个村办企业“关家沟机砖厂”。2005年工会又协调资金9.8元,培训农户、推广新技术、解决生产生活用水,新建工厂,修起了蔬菜批发市场,使该村90%以上农民发展产业,走上致富奔小康的路子。2005年该村人均年收入达到5280元,成为全县的首富村。
本报记者 阎冬 实习生 王萌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