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陕西因你而精彩

——记航空航天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同

2023年10月04日

第一次见到张立同教授是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颁奖典礼上,已经68岁高龄的她一身正装,高贵、典雅。而此刻的她,在记者眼中更像是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而非著名的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6年,张立同考入北京航空学院热力加工系,1958年9月,随国家院系调整,她来到西北工业大学热加工系铸造专业学习。结束了5年紧张的大学生活,她没有回北京,选择留在了陕西。在随后的岁月中,她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陕西的航空航天事业也因为有了张立同这位为数不多的女院士的参与而变得精彩。

七十年代初期她在国内率先揭示了叶片在熔模铸造过程中的变形规律与粗糙程度形成规律、以及叶片夹杂来源等。据此研究出“无余量”熔模铸造工艺用高温陶瓷型壳材料、陶芯材料、熔模材料和高温合金泡沫陶瓷过滤器等核心工艺材料,创新了无余量熔模铸造工艺理论。1985至1988年间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4项。

荣誉并没有使她停止科研的脚步。九十年代初,在国际对制备技术和设备严密封锁的情况下,她又根据国际航空航天材料的发展趋势,提出发展耐高温和低密度的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同时她还首创了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新型“化学气相渗透”制备技术,解决了工艺控制难、周期长、材料性能低且不稳定、工艺难以连续化和严重环境污染等制约工程化的国际性难题。这些研发成果为我国航空航天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2005年3月27日,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张立同教授从温家宝总理手中接过了连续6年空缺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这一个个荣誉正是取决于张立同治学的严谨。她的同事王兆强告诉记者:“张教授今天早上专门从北京赶回来参加劳模大会,下午就又要飞回北京。鉴于她这么忙,学校本准备让人代笔她的发言稿,但被她拒绝了。她认为自己的发言稿,怎么能找其他人写呢。”

在这样的小事上张立同是认真的,在学术研究上她更是如此。在研制CVI技术时,她和自己的学生泡在实验室里先后做了4代CVI设备,试验了400余炉次,整整用了3年时间。在他们一次次实验后,终于全面突破了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制造工艺与设备的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使我国一跃成为继法国和美国之后,全面掌握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CVI制造技术及其设备的第三个国家。

通讯员 李彩香 本报记者 任乐

上篇:政府文件岂能违法
下篇:如此自考报名时间让人犯难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6/5/20060523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6-05/23/23680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