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资源开发的巨大推力,我国一些能源富集地区的GDP和财政收入连年迅猛增长。但由于分配环节的畸形扭曲,当地多数百姓不仅无法从中获益,反而受累于因开发导致的各种生态灾难而日益贫困。
陕西省神木县永兴办事处的王花疙瘩村,便是上述问题的一个缩影。
王花疙瘩村昔日河水丰盈,百姓殷实。几年前却由于煤矿开采,以前赖以浇地的王花疙瘩河因开采塌陷而干涸。目前全村400多亩水浇地变成了荒地,山地更是有一半左右“只长草、不长粮”。村民奥宽厚眼噙着泪花说:“如今水地变成了旱地、旱地变成了牧地(长草),牧地又不让放羊。我家种了14亩水浇地、30多亩山地,现在一年只能打1000多斤粮食,根本不够吃!”
地养不住人了,大家伙只能外出,男的到建筑队打小工,女的捡破烂,不少人家举家搬迁。村民从2003年就开始组织人不断上访。在村民的努力下,矿上给全村每人平均一次性补偿了2万多元。村民们告诉记者,现在吃饭还靠这些钱,可今后花完了,又没地种、没水喝,怎么办?
记者在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等资源富集地区调查发现:这些受资源开发拉动财政实力迅速增强的地区,均存在令人困惑的“富财政穷百姓现象”:榆林市去年财政收入已跃居全省第三位,下辖的神木县成为西部百强县,但是这个财政大市的12个县市区全部是国家级或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不仅如此,资源开发还破坏了当地的水源、土壤等生态环境,导致当地贫困地区的农民更为贫穷。
资源富集地区“富财政穷百姓”问题的背后,是中央与地方、收益与分配、开发与保护之间的艰难博弈。
开采利益流向央企和上级财政
富资源、富财政,为什么大量贫穷百姓无法从滚滚而来的财源中迅速摆脱贫困呢?
榆林市扶贫办副主任张秘说:“资源开发形成的收益主要被企业和上级财政拿走了。榆林市67亿元的财政收入中,地方财政收入只占23.8亿元,2/3都上缴给中央和省级财政了。”陕西省府谷县2005年的财政总收入为5.84亿元,但地方财政收入仅占总收入的23%,仅是“吃饭财政”。
由于占到开采量一半左右的大型的天然气和煤炭企业均为中央企业,其注册地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根据现行税收政策,其所应缴的地方税种大都缴给了注册地。资源的转移导致了税收的转移,这使区域间的不合理利益分配进一步加剧。煤炭等资源开发造就了一大批富人,当地有的矿老板一天的消费就有二三十万元,当地贫困农民一辈子都挣不来。有的什么也没干,仅靠转让煤炭开采权就能成为千万、亿万富翁。但在一些贫困村,六七岁的儿童要到十几里外的学校寄宿,许多村子在山区吃水难,大旱期间每担水甚至卖到五六元,还有不少村庄尚未通电。在有的产煤区,竟出现了农民烧不起煤,上山砍柴烧的辛酸景象。
留下大量生态危机和隐患
资源开发不但没有使当地百姓迅速脱贫致富,反而正在制造许多生态危机和隐患。
据榆林市环保部门介绍,仅神木、府谷两个产煤大县32平方公里、4.2万亩农田严重减产或无法耕种;十多条河流断流,许多村庄出现水危机,有的要到十几里外拉水,有的则要以每吨3至6元的高价买水。资源开发还导致当地的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河流、水库、湖泊渗漏严重。
在神木县,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大规模综合机械化开采的3个大矿形成采空塌陷面积24.72平方公里,已经造成14村856户、3285人不同程度受灾,损坏房屋1560间,损坏水浇地、旱地和林地37000多亩。神木县中鸡镇李家畔二组因为地表塌陷,房屋全部裂缝,虽然进行了搬迁安置,但是由于补偿款与新建房屋所需资金差距较大,百姓无力承受,只好外出流浪,部分老弱病残依然住在采空区危房中,有的只好住在简易木棚里,学龄儿童辍学在家,个别群众债台高筑。
分配不均诱发大量社会矛盾
2005年“五一”和“十一”,陕西省神木县麻家塔乡10个村的上千村民,为当地一个煤矿的权属问题联合在一起上访。神木县信访局部门介绍说,近年来煤炭的高利润、矿主的高收入与当地群众贫困的生活形成巨大反差,两极分化严重,群企矛盾激化,这些问题十分棘手,往往暂时息访,但不久会接着闹,成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陕西省府谷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说:“我们引进中央、省里的大企业来开发资源,原希望‘引进一个企业,致富一方百姓’,可现在的结果却是‘引进一个企业,污染一方环境,扰乱一方治安、破坏一方资源,伤害一方百姓’!”神木县中鸡镇高家畔村的2800多亩固耕地、3500多亩林草地大都荒芜,长满了荒草,随风摇曳,一片荒凉。村支书杨来财告诉记者:“塌陷区裂缝,最宽的有两米,前前后后掉进去十几头牲口。现在矿上以开采每吨煤2毛钱的标准给我们补偿费,但今后煤采完了,补偿费就不再给了,我们拿什么生活?”中鸡镇镇长王永增告诉记者:“全镇有4个村、2000多人涉及到煤矿采空区塌陷补偿问题,我要拿出60%以上精力处理上访。”
调整分配体制是关键
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等资源富集区的许多基层干部群众和专家反映说,解决“富财政、穷百姓”的问题,其根本办法是调整当前的相关财政分配体制,向广大农村贫困人口倾斜,建立一个和谐的、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格局。
首先要改变现行对资源开采区不合理的财政分配体制,调整资源税的税收分成比例,增加县级财政收入。其次,从矿区大规模开发之始,就要重视由于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灾难,国家应制定相关的制度,将生态治理、塌陷补偿等费用在生产、销售中统一提取、进入成本,专项使用。第三,要改变当前资源开发没有统筹规划及与当地经济持续发展关联度小,甚至隔离的开发方式。
据陕西省榆林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赵勇介绍,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不管谁在矿区投资开发资源,除去各种税收,利润的50%左右要留在资源所在地,用于改善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是对的,但要充分考虑当地老百姓的利益。
据《瞭望新闻周刊》
陕西省神木县店塔镇前梁村村民苏如在转农湾旁向记者介绍这条小河被采煤企业污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