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美是万美之宗。它发自心性,长于涵养,持于磨练,展现于自然。
人性之美并非天生,善念之闪,恶念之生,虽都瞬间生发,然而,究竟是善念做主,还是恶念当家,靠的是心灵的磨练、培育和涵养。日常之中,特别是一些见多不怪、积久成习的小事,更需要详加察鉴,辨清良莠,弃恶扬善,品思后行。
譬如说,微笑。一般意义上的笑大家都会,但令人神怡的微笑却不是人人都可以笑得上来。微笑在面,春风在心。授人玫瑰,手有余香;送人微笑,心田幸福。相反,整天盛气凌人、风神雷公,也许心地不错,但别人难于靠近沟通。孤家寡人的滋味定然难受,但恐怕这也不是一句“习惯”可以搪塞过去的。
又如,用心倾听,不打断对方说话。这种小事听着容易,养成习惯却难。难就难在需要以宽阔的胸怀、容人的度量、谦诚的态度作为支撑。或者说,一时容易长期难,对上容易对下难,对贵容易对贱难。小习惯磨练大精神。人性美的外化是由一个个细小习惯的内在美结合而成的。
再如,节俭。时下讲节俭的不少,行节俭的不多。因为人们认为“抠抠唆唆让人笑话,大手大脚令人羡慕”,“今非昔比,没必要节俭”。实际上,节俭涉及处世为人的基本品质,是一种生活态度,是社会肌体和谐健康的需要。例如刷牙的时候把水龙头关上,两面用纸,不用塑料袋而改用菜篮子或布口袋,乘车把座位让给需要者,把废旧电池送到回收处,使用再生手纸,不将电器置于待机状态,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说脏话,不在公众场合赤膊,不随意横穿马路等等。
诸如此类的小习惯,事都不大,但真正做好却很难。问题在于,难以对此设立苛刻的措施,人们又习以为常,尤其是人们没有将此与人性品德风貌联系起来,觉得吐口痰小事一桩,习惯了。然而,美德大部分包含在良好习惯之内。
人性在于磨练,习惯在于养成,最要紧的是应把小习惯看作大事体。无视坏习惯既伤面子又伤心性,培养好习惯既有风度又养性灵。“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窃以为,这也许正是做人习惯存废的一个标尺。 (姬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