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让儿童节成为社会的“情绪假”

2023年10月06日

5月29日,六一儿童节还没到,但南京城的一些成年人先启动了儿童节计划。不但儿童节的广告、问候短信开始在手机里满天飞,譬如“无论时光离去了十年还是二十年,无论你曾佩戴小红花还是满脸泥巴……超龄儿童,提前祝你六一节快乐”等,而且成人玩具礼物开始热销起来,更有些成人早已安排好儿童节派对,准备六一狂欢。上海一些白领也打起了主意,要过一个非儿童式的“六一”节。

成人为什么热衷过“儿童节”:生活节奏紧张,压力过大。为了工作需要,不得不加入“隐婚族”;为了得到丰厚年终奖,身体不舒服不敢轻易请假。现实生活不能得到“情感解渴”和“精神休闲”,只有将儿童节作为“精神游戏”,用无忧无虑、轻松自在的“儿童心态”消解沉重压力,用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无忌童言”净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冷漠,这种“心理除尘”和“心理桑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缺乏终极精神关怀的社会可能会制造更多物质效益,但也会产生更多负面精神效益,加重人际关系的疲倦化、冷漠化,加重职业逆反心理和工作懈怠等。因此,“成人儿童节”也为社会和管理者提了个醒,与其让.员工自我释放、社会减压,不如实行单位解压和情绪释放。这让我想到了有些地方实行的“情绪假”,在员工情绪不好、烦躁、郁闷的时候,可以不用上班,而让领导代替,从而搭建起宽松、理解、关心的减压舱和避难所,调节身心,回避不良情绪,,缓解职业倦怠,矫正心理失衡。

社会组织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物质产值和社会产值,创造出可触摸到的“有形国民生产总值”,还要重视人文产值、精神效益、道德效益与和谐元素,创造出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精神、道德产值等“国民生产幸福总值”,为社会提供稳定、健康、和谐的非物质贡献。所以,社会不妨将“成人儿童节”当成“情绪假”,改变“北风法则”,多一些“南风效应”。“北风劲吹,吼声如雷”想将路人的衣服脱掉,人们却裹得更紧了;而实行南风后,“徐徐吹拂,风和日丽,行人顿觉暖流融融,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有了制度,也要宽松;有了威严,也要人情。

■刘克梅

上篇:被领班指派干私活受伤是否算工伤
下篇:执着的“业余翻译”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6/6/2006060103-2.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6-06/01/24349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