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仁爱之心耀西秦

——宝鸡经贸学院院长李铁仁爱教育理念的宽度

2023年10月06日

宝鸡经贸学院是由宝鸡市供销干校创办的一所集成人高等教育与中专、中技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学校。自2000年4月起,学院在宝鸡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宝鸡全面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助学活动。2000年,学院对600多名学生减免学费(住宿费)150余万元,其中免收16名特困生的学杂费;2001年,学院对1200多名学生减免学费(住宿费)300余万元,其中免收了24名特困生的学杂费;2002年,学院对1300多名学生减免学费(住宿费)320多万元,其中免收31名特困生的学杂费;2003年,学院对1600多名学生减免学费(住宿费)400余万元,其中免收15名特困生的学杂费;2004年,学院对2000多名学生减免学费(住宿费)500余万元,其中免收32名特困生的学杂费;2005年,学院对2100名学生减免学费(住宿费)420余万元,其中免收21名特困生的学杂费。截至2005年年底,学院扶助的贫困生已近万名,减免学杂费突破2000万元,其中对139名特困生免收学费、住宿费等80多万元。

在宝鸡职教领域,多年坚持开展如此大规模的扶贫助学活动,宝鸡经贸学院可谓首开先河,它因此引起了《人民日报》、《中国市场经济报》、《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等众多新闻传媒的聚焦报道。

李铁,宝鸡经贸学院院长。扶贫助学活动在该学校的持续广泛开展,正是李铁积极倡导和推动的结果。李铁何以有如此赤热的助学思想,如此真诚的爱生之心?这还得从他的人生经历说起。

李铁出生在宝鸡郊区农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在他五岁时母亲就过早病逝,他随祖父、父亲长大。童年的生活是苦难的,童年的记忆也是深刻的。他永远不会忘记,是既当爹又当娘的父亲含辛茹苦地把他姐弟拉扯成人的。他永远不会忘记,从小祖父与父亲就常常教诲他,要有慈爱之心,要与人为善,多学实干,吃苦耐劳,做正直、善良的人,多关心帮助他人。困苦的生活光景,祖辈的谆谆教诲,使得他在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地埋下了奋发拼搏、克己善行的种子。参加工作后,人们时不时会看到他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举动。只要见到有人在生活中不幸“跌倒”或陷入困境,不管认识与否,他都会尽力去帮扶一把。特别是在陇县山区工作的那二十年中,他多次目睹了农村贫困人家孩子上学的艰难,亲眼看到一些农家娃因家里无力长期供读而早早辍学回家。孩子可是家乡建设的未来和希望啊!这对他的心灵触动很大,那些辍学孩子企盼文化知识的目光也久久地烙印在了他的脑海中,令他至今刻骨铭心。李铁当上宝鸡供销干校的校长后,工作环境变了,他扶贫济困的热情也更加高涨了。特别是学校经过“二次创业”,引入民营机制,申报成立宝鸡经贸学院后,整体情况大大好转,李铁也更加坚定了开展扶贫助学、帮助贫困地区更多失学青少年重返校园的信念,他在全院教师中积极倡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仁爱教育理念。有一年招生期间,当他发现个别招生老师眼睛只盯着奖金待遇,对招收贫困生不热心不积极,甚至故意“绕着走”时,他的心被深深刺痛了,他当即组织召开了学院教师大会,在会上他十分严厉地批评了这种没有道德、缺少爱心的行为。如今,仁爱教育理念已深深根植在了全院教师的心灵深处。

在李铁的的倡导下,宝鸡经贸学院向社会做出了郑重承诺:只要你是贫困生,只要你有求学深造、奉献社会的愿望,你就能得到学校的帮扶和救助。2000年4月,学院主动与宝鸡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单位联系,联合发布了《关于免费招收扶助特困生就读中专(中技)的公告》,并抽调30多人,组成贫困生专职招生队,深入到城乡各贫困家庭做调查和说服工作,力争五年时间、减免750万元,扶持3000名家庭贫困的初中毕业生就读中专(中技)。学院不仅超额实现目标,还将毕业生的98%(除去不自愿者)推荐安置在深圳、苏州、北京等地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就业工作。

扶贫助学在宝鸡经贸学院被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固定了下来,且其触角在不断延伸着。随着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院又提出了凡是一个家庭有两个子女在学校就读的,可免收一个学生的学费。特困学生的生活费没有保障的,学院将采取贴、捐、免、缓的办法予以解决。

通过多年的学生管理实践,特别是和贫困学生的多次接触,李铁发现,贫困失学其实具有着双重意义,除经济上的贫困失学外,贫困学生还普遍有心理弱势的“失学”,即指人上学而心失学。贫困学生大多具有自卑心理,性格较孤僻。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阴影,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才是更高层次的助学,也才是未来社会人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学院在课程教学中特意增设了普通话、心理知识、英语对话、礼仪方面的教育内容,课余时间经常举办一些诸如征文大赛、演讲比赛等参与性较强的活动,节假日组织学生步入社会来到企业参与促销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证明,这种心理助学的形式不但彻底消除了贫困学生的自卑感,还使他们有了自强自立、勇于拼搏的精神,从而成为人格上健全、思想上富有、勇于创新的人才。

家住眉县汤峪镇井沟村的郭格莹,父亲智力残疾,母亲体弱多病,考上普通大学后却因家庭贫困被迫辍学。李铁获悉情况后,为她免收了一切入学费用,全力扶助她就读完了学院的中专。2001年,郭格莹又考上了西安财经学院在宝鸡经贸学院设立的成人大专脱产班,学院又破格负担了她就读大专期间的全部费用。郭格莹2003年毕业后,经学校推荐,在深圳一家台资企业参加了工作。身处异地他乡的郭格莹念念不忘学院领导的恩情。2005年年初,出于对母校的感激,她特意给宝鸡市姚引良市长写了一封信,信中深情地讲述了一个特困生是如何在爱心雨露滋润下幸福成长的真实故事。一句句发自肺腑的真情话语,一个个虽琐碎但却难忘的生活细节,倾注了她对母校的怀念之情、对母校老师的感恩之情。她在信中这样写到:在她对个人前途和家庭贫困状况彻底绝望的时候,是经贸学院重新给了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是经贸学院无私地帮助改变了她人生的命运。没有经贸学院,就没有她的今天。她随信还寄来了500元钱的积蓄,希望市长转交给她的母校,以表达她对学院的—份感激之意。姚市长读了这封信后,深为感动,并在信上作出了如下批示——

“资助贫困生上学读书是天大的好事,应号召全市相关学校学习经贸学院的做法,使更多的困难家庭的孩子们能公平地接受教育,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公平原则的一大善举,我们应该尽力为之。

在郭格莹捐款的基础上,李铁又领导学院制定了《扶贫助学条例》,成立了扶贫助学基金会,设立了专用基金账户,采取动员师生员工捐款和向社会人士募捐的办法,筹集更多的资金,为资助贫困生上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附言:结束采访时,记者是带着一份深深的敬意离开宝鸡经贸学院和李院长的,今天记者又是带着一份深深的感动记录下这一切的。此时,记者的耳旁再次响起了那个熟悉而撼人的歌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们真诚地期望宝鸡经贸学院在扶贫助学路上再谱新曲!

我们真诚地期待扶贫助学之花开遍整个三秦大地! 文/山雨

上篇:西安出租车业你真的“病”了吗
下篇:受益的是老百姓吗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6/6/20060620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6-06/20/24409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