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祖辈生活在甘肃省天水市牛头河铁路大桥附近柏林村77岁杨印鹏老人来说,这天可是个有看头的日子,一大清早老人就骑着自行车赶到工地看今天的新桥架梁。
本报记者 郭玉军 摄
短短46天时间,一座长达245米的铁路大桥便威武雄壮地矗立在牛头河上,迎来了一列列呼啸而过的火车。
中铁电化局西铁建设公司,这支四年前曾在陇海线灞河桥抢险抢建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铁军,又一次创造了中国铁路桥梁建设史上的奇迹。
临危受命
4月30日,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在赴青藏铁路检查途中,经过西安铁路局管界最西端的一座铁路桥梁——牛头河大桥时,发现列车在这里竟限速45公里,当即做出决定:两个月内在牛头河上建成一座新桥,作为青藏铁路的重要附属工程,七一正式通车,确保进藏列车顺利通行。
陇海线宝天段下行线牛头河大桥建成于1934年,为21孔10米钢筋混凝土板型梁桥,全长232米,曾历经12次大修。由于使用年代久远,列车限速每小时45公里,既制约了刚刚建成不久的宝兰二线列车运行速度,也与青藏线铁路等级不匹配,无法满足铁路大提速和重载列车运行的需要,成为宝天段的“瓶颈”。
牛头河大桥,不仅连接西安、兰州两个铁路局,也是连接陕西、甘肃两省铁路大动脉的咽喉所在。拆除旧桥,再造一座新桥,无异于在运输繁忙、每天通行120多趟列车的宝兰铁路干线上实施“动脉搭桥”大手术,在铁路桥梁建设史上亦属罕见。按照常规施工最少需要半年,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抢建完工,又谈何容易?
艰巨的任务、紧迫的工期,谁能横刀立马、担此重任?西安铁路局领导的目光,聚焦在灞河桥抢险抢建中58天建成一座400米长的双线铁路大桥的中铁电化局西铁建设公司身上。
“部长”工程,十万火急。4月30日下午,接到抢建任务后,中铁电化局立即成立了以局长刘志远为组长、副局长李同茂为常务副组长的牛头河大桥抢建领导小组迅即成立,并组成了五人技术专家组,为抢建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5月2日,铁道部、铁路局、设计、监理等十多家单位的领导专家齐聚陇西名城——天水,共商抢建大计,确定抢建方案。
新建的牛头河大桥设计为拆除既有21孔10米钢筋混凝土板型梁桥,在原址重建7孔32米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全长245.11米,要求列车时速达到140公里,以满足铁路大提速和重载列车的通行。
青藏铁路七一通车,举世瞩目。由此铁道部部长刘志军高度重视,曾三次过问牛头河大桥的抢建工作。中铁电化局局长刘志远向部长立下军令状,保证按期完成任务。
有人对此表示怀疑,有人提出增派援军……面对质疑的目光,西铁建设公司董事长王长安、总经理马岁满以壮士断腕的气概,向电化局领导立下军令状:决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确保七一前按时建成通车。
层层军令状,把责任、压力和风险都沉甸甸地扛在了肩上、压在了心头。
中铁电化局西铁建设公司把这次抢建划分为——过渡转线、拆除旧桥、修建新桥三大战役,场场都是恶仗。
兵贵神速。4月30日晚,西铁建设公司的千余名建设大军和近百台大型精良机械设备星夜兼程,迅速从各个建设工地浩浩荡荡陆续开赴牛头河大桥抢建工地。
5月2日,近千名抢建大军征尘未洗就开始了昼夜不息的艰苦作业。中国铁路桥梁建设史上又一场波澜壮阔的决战在牛头河畔拉开了序幕。
面对严峻考验,西铁建设人用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汗水,以苦干实干拼命干的精神,在牛头河上谱写了一曲曲气吞山河、感人至深的抢建壮歌。
首战高捷
抢建的过渡方案是进行转线施工,修建临时线路所,相当于新建一个车站,确保上下行120多趟列车在该段转入上行线运行。多年征战铁路重点建设工程的西铁建设公司,深知其中的利害,他们把这作为抢建第一战役。
特殊的战斗呼唤特殊的队伍。面对抢建工程的艰巨性、特殊性、紧迫性和重要性,西铁建设公司党委审时度势,决定在牛头河大桥抢建工地开展创建党员先锋号工程立功竞赛活动,“一个党员一面旗,誓保开通迎七一”的口号在牛头河畔响起。青工党员王铭五一期间回家准备给孩子过满月,就在他满心欢喜筹备酒席时,接到了抢建命令,他毅然在妻子满含泪水的目光中和心爱的儿子呱呱啼哭声中迈出家门,赶到了牛头河工地。
抢建指挥长、公司总经理马岁满,曾是当年灞河桥抢建的功臣。作为此次抢建的主帅,他把握全局、运筹帷幄,精心安排夺取每一个战役全胜的部署,精兵强将上牛头河是关键的一环。公司副总经理、抢建工程副指挥长张选良带领西宝提速的两支线路队伍5月2日早早就赶到了工地。前一天,他们刚刚完成侯西线应急扩能工程,从春节以来一直没休息过。抢建队伍从关中大地赶到现场后,顾不上鞍马劳顿,立即投入紧张的施工。提速项目总工成永峰5月1日举行的婚礼,2日一大早就告别新婚的妻子,来到牛头河。自打那天起,直到转线施工结束没离开工地一步、没睡过一个囫囵觉。
经过连续七天七夜的奋战,5月8日,西铁建设公司1300多名建设者云集在牛头河大桥东西两侧,铿锵有力的号子,高奏着此伏彼起、相互呼应的雄浑激昂的攻坚乐章。在中午和晚上两个封闭点内,随着四组分别重达50吨道岔被顺利推进到位,两次转线施工顺利完成,新建线路所投入运行,大桥抢建工程第一战役首战告捷。
只争朝夕
于新建线路所投入运营的当天晚上,第二战役——旧桥的拆除工作便开始紧张进行。曾在灞河桥抢建中被称为“灞河铁人”的公司副总工程师彭森林负责拆除旧桥和抢建新桥基础的工作。他一到工地就查阅旧桥资料,研究旧桥桥墩、基础和梁体的结构,经过反复的论证,决定摒弃传统的静态定点爆破工法,采用吊车和破碎锤拆除旧梁和旧桥墩,以最大限度减少拆除施工对既有线列车运行安全的影响。
拆除旧桥是一场恶仗。以往沉寂的牛头河畔,入夜灯火辉煌;白昼,机声震天,干部、职工连续三天三夜没有休息,在场地有限、施工复杂的困难条件下,成功拆除了旧桥42片梁、六个墩身、两个桥台,清理混凝土、碎石几千立方。
从5月9日到11日,21个历经70余年的旧桥墩结束了它们的历史使命,第二战役比预计的工期提前5天结束。
更大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
在拆除工作刚开始,抢建总指挥马岁满就果断决策,在拆除旧桥的同时,首先清理出的河道中心的新桥2、3号墩位,进行钻孔桩施工,开始了新桥抢建的第三战役。
牛头河新桥桥墩和旧桥桥墩基础部分重合,旧桥基础有部分木桩;两个桥台与既有线距离仅11米,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压力巨大。据水文部门资料显示,往年这个时候正是牛头河的主汛期,暴雨洪水浸袭的隐患严重。工期的紧迫也给施工安排提出了严峻挑战,如果施工环节稍有脱节,势必延误工期。
抢建工程常务副指挥长、临时党工委副书记邓晓峰4月30日刚从侯西线应急扩能工程工地征战凯旋归来,未来得及喘息,就赶赴天水负责大桥抢建工作与施工技术人员一起不断研究施工方案,优化施工组织,对施工难度超前预想,施工组织超常规准备,施工机具设备超常规配备,充分发挥现代化大型机械设备在抢建工程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建桥的关键是基础施工,而钻孔桩是基础的基础,其成败决定大桥的成败。“成也钻孔桩、败也钻孔桩”是所有建桥人都信奉的经典。新桥有6墩2台36根桩基,成为这次抢建的重中之重。
牛头河谷“一川碎石大如斗”。西铁建设公司根据河床的地质情况和地下层沙砾石、圆砾石、粘土层的不同分布状况,动用了冲击钻、旋挖钻、冲击反循环钻等16台不同类型的大型钻机。一种钻机难以快速成孔,就上另一种交替作业,28米深的不同地质、不同岩层、不同石质的钻孔桩被各个击破。
洪水暴雨是大桥施工的最大威胁,为在汛期前尽快抢出桥墩,施工人员订做了六套整体模板,确保了每一个桥墩混凝土施工互不影响。从5月10日开钻到6月1日最后一个桥台——天水方向桥台混凝土浇注完成,仅用了21天就完成了36根钻孔桩,6个桥墩、2个桥台的施工,同时还填筑沙砾石路基万余方,铺设无缝钢轨2公里多。
天水地区,气候多变。5月25日晚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突降牛头河,刚刚开挖到桩基表层准备浇注混凝土的宝鸡方向桥台基坑面临大塌方的危险,进而将危及到既有线行车安全。马岁满率先冒雨冲进工地,机关驻守在工地的部长们以及项目部职工紧随其后拉防雨布,挖回填土,雨水汗水湿透了衣服,人人都成了“泥塑”。经过两个小时的奋战,回填了100余方土石,加固了基坑和既有桥台的防护,保证了既有线行车安全。
牛头河上,钻机林立,汽车、挖掘机、装载机昼夜穿梭。“风声雨声机械轰鸣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抢建大桥事,事事关心”,是抢建工地热火朝天的真实写照。抢建现场副经理、入党积极分子张宏强担负着现场机械设备和劳力的组织调配工作,他的名字是工地对讲机里呼叫频率最高的,身患糖尿病的他从5月1日一到工地,就忘记了大夫的告戒、忘记了吃药打针。不熄的灯火、彻夜的钻机声,隆隆的机械喧嚣、滚滚的粉尘飞扬。打眼钻孔、氧焊切割、机械拖吊、人搬肩扛……6月22日,在钻机有节奏的冲击声中,2号桥墩率先屹立在牛头河上。
整个工程需要4000方混凝土,最紧张的时候,每隔7、8个小时就要浇注一个桥墩,从填料添加到塌落度控制,试验工程师梁江红等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一丝不苟、严格把关,保证每一方混凝土的质量。在浇注时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的插入深度和时间捣固,每个墩身接一路水管专人24小时养生,同时,购置一台高压水枪在工地巡回养生。
以项目总工程永年为首的施工技术组的几位年轻人,白天现场涉水测量放线,晚上编制三大战役施工组织方案,自进入工地,连续几天几夜不睡觉是“家常便饭”。大桥建设所需的一个个桩位、一组组数据、一份份图纸是对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生动诠释。
6月14日下午19时40分,随着架桥机长龙般的钢铁巨臂一伸,陇海线宝天段牛头河上最后一片长32米、重113吨的预应力箱式桥梁缓缓落移到位,霎时,大桥工地礼炮齐鸣,承担抢建任务的中铁电化局西铁建设公司的职工民工们欢呼雀跃。大桥主体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8天完工。
短短35天的时间,西铁建设公司在陇海干线高密度行车条件下,实施“动脉搭桥”,新建一座245米长的铁路大桥,创造出了“牛头河速度”,再次刷新了中国铁路桥梁建设史上的纪录。6月25日,该桥已正式通车。
正是神奇的“牛头河速度”,孕育和催生了感人的“牛头河精神”,这就是:“敢于挑战自我、敢于挑战极限、敢于拼搏、敢打硬仗恶仗、不断勇攀高峰的决胜精神;只争朝夕、宁抢前一天、决不抢半天、确保质量、分秒必争的拼抢精神;一切为了运输生产、顾全大局、不讲条件、不计得失、无私奉献、再苦再难也要上的牺牲精神;精诚团结、上下一心、全局一盘棋、共铸辉煌的团队精神”。
“牛头河精神”与“牛头河速度”,二者相互辉映、互为作用,极大地丰富了中铁电化局西铁建设公司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淋漓尽致地彰显了西铁建设人的精神风貌,这是牛头河大桥抢建工程结下的最可宝贵的硕果,“牛头河速度”和“牛头河精神”的诞生,其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大桥抢建工程的本身。
“昔日灞河桥勇建奇功,今朝牛头河再创辉煌”。这是西安铁路局慰问抢建大军时所送书法作品的赞誉。
千年渭河流淌不息,见证着中国西部铁路的发展;巍然屹立在牛头河上的新桥,像一座无语的丰碑,记叙着令人振奋的“牛头河”精神,镌刻着西铁建设人创造中国铁路建桥史奇迹的辉煌历程。 (董希鹏)
陕西省总工会职工艺术团来到陇海线宝天段下行线牛头河的抢建工程现场体验采访,连续一个多月奋战在牛头河工地上。 本报记者 郭玉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