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事学院五个实习基地沟通校企社会
就业实习提升学子竞争力
尽管离毕业还有一段时间,但在大连好旺角房屋经纪有限公司领导的眼里,西安外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06届学生常波已经熟练掌握了房地产经理人所需的业务技能。日前,公司总部经过综合考察,向常波发出了录用通知。
去年年底,常波来到西安外事学院大连就业实习基地,被安排到当地二手房交易的龙头企业——好旺角房屋经纪有限公司锦绣锦江店参加就业实习。公司的老员工手把手地教他沟通客户、计算税费、交易流程等业务技能。过3个月的学习和锻炼,常波凭借出色的表现被公司录为正式员工。像常波一样,在西安外事学院,很多学生由于通过就业实习掌握了良好的职业技能,而被用人单位录用。
2002年以来,西安外事学院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杭州等地建立了5个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建有良好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及后勤服务体系,并配有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及就业实习辅导员。每届学生毕业前都要到基地进行为期3个月的就业实习,通过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的结合,掌握岗位技能,积累工作经验。
“学生从学校到社会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企业则希望求职者能缩短适应过程,尽快进入角色,承担起岗位任务。建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就是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让学生提前进入用人单位工作,适应岗位要求。同时,基地还为学院教学改革及时提供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说。
上海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是西安外事学院建立较早的就业实习基地之一,5年来成功帮助学院2000多名毕业生在上海就业。基地负贵人告诉记者,就业实习让学生以员工的角色参与实际工作,掌握岗位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团队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增强适应能力,从而缩短岗位适应期,提升就业竞争力,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有经验、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
西安外事学院就业实习基地创建5年来,已成为学生就业创业的“撑杆”,帮助近万名学子从这里“跳”上了理想的工作岗位。他们中有创办企业的老板,有外资企业的高管,更多的已成长为各类企业的业务骨干。西安外事学院招生就业中心主任朱顺德说,就业实习使毕业生“零距离”接触用人单位,便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互相了解,企业可在基地挑选学生,学生也可在众多相关企业中选择就业岗位。这样不仅降低了企业招聘以及学生的就业成本,也增强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西安外事学院还积极主动加强同用人单位的联系,围绕就业实施校企联合,同8000家用人单位建立了人才输送关系。就业实习基地还将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实行“订单式”教育,按照“给学生学历,更给学生能力”的指导思想,大力引进高水平师资,投巨资兴建电工电子线路等各类专业实验室40余个,下大气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还将就业教育贯穿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为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校外就业实习基地不断增多,西安外事学院成功地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了一座座就业的立交桥。
(原载2006年6月17日《中国教育报》)
西安外事学院引领中国民办高校办学新风向
民办高校竞争由拼招生转为拼就业
天平的指针在朱顺德身上出现了新的倾斜——
西安外事学院招生就业办主任朱顺德,一身挑着学校两项重要工作:招生和就业。今年,这两项工作的地位在朱顺德身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招生是重中之重,就业最终还是要服务于招生;现在,就业成为重中之重,招生也要围绕就业转。“这源于我们学校的办学思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过去,招生是学校的生命线;现在,就业是学校的生命线。”朱顺德告诉记者。
招生,曾经是所有民办高校的生命线。一切围绕招生、一切为了招生,是民办高校所有人的共识。陕西省现有的五大万人规模民办高校都是通过艰苦的招生度过生存阶段,再经残酷的招生大战,走向规模化发展的。至今,对其他规模依然很小的民办高校而言,招生依然是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1992年办学时的西安外事学院最初只有两张桌子、几十名学生。今天已有在校统招生1.6万余人、校园面积2020亩,共开设90多个专业,是一所以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专科学历教育、清华大学远程教育专升本、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本科以及和国外合作办学项目等多层次教学的全国著名民办高校。这样的变化也是在“招生是学校生命线”的指导下,从生存到发展一路走来的。
在招生是学校生命线的过去,身为招生就业办主任的朱顺德,可以挥舞招生的大旗带动全校其他中层部门和所有教职员工,围着他主持的“招办”转。但变化在悄悄地进行中。近几年,招生逐渐成为“招办”的工作,不再是全校性的了。“我们早已度过生存阶段,早已走上规模化发展的道路,招生不再是学校的生命线了。”学院主管招生和就业工作的副院长刘其民说。
招生确实不再是西安外事学院的生命线。学院董事长、院长黄藤甚至提出要控制规模、适度发展的思路。他认为,规模过小,民办高校就难以生存,而规模过大,不利于民办高校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朱顺德的角度来看,西安外事学院在全国已有了相当的名气,学校已经走上规模发展的路子,招生又纳入国家统一计划后,学校的招生工作成为按部就班的、季节性的日常工作了,不再是难事、大事了。
西安外事学院告别了“招生是学校的生命线”,新的生命线又在哪里呢?
11月16日,西安外事学院召开就业工作会议,响亮地提出:就业工作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所有的人都这样理解:就业成为学校新的生命线。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市场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市场需要的合适人才。”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院长黄藤说。他说,西安外事学院从创办初期,就一直坚持面向市场、围绕市场,就业工作始终是衡量办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招生其实也还是要围绕就业转。但在过去,招生的难度大于就业,招生的工作量大于就业。所以,招生成为所有民办高校最重要的工作。现在,就业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都大于招生,就业工作就成为民办高校最重要的工作,民办高校的竞争已从招生竞争转变为就业竞争。
外事学院重视就业不是从现在开始的。朱顺德前几年已经感觉到:招生的分量减轻的同时,就业的分量在逐渐加大,天平的指针逐渐从招生向就业转移,标志性的变化就是10月16日的就业工作会议,就业被提到“立校之本”的高度,成了学校新的生命线,也成了他这个招生就业办主任身上新的重中之重、新的核心任务。
同样,招生就业办再次成为全校最核心的部门,此次是因为“就业”。有人开玩笑说:过去用招生统揽全校工作的朱顺德,现在又能挥舞就业的大旗统揽其他中层了。朱顺德很清楚,是就业成了统揽全校工作的旗帜。
就业成为生命线之后,西安外事学院的就业工作更加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从统揽全校工作来看,每一个二级学院都有专职就业辅导老师,日常工作服从于招生就业办的指挥。学院还要求每个学院一把手亲自抓就业,就业成为每一个二级学院所有工作的指向。学校甚至要求,每一个任课教师在上课的同时,都要围绕就业转。衡量任课教师教学成果,就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就业同时开始指导招生,从就业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可以带动学校专业设置,就业好的专业加大招生,就业不好的专业,减少甚至取消招生。
从人员和设备配备上来看,招生就业办下属的就业指导中心有100多人,是全校人员最多的部门。同时有人才市场,有5个就业实习基地,是全院实力最强的部门;毕业生就业教育开展起来,每个毕业生都要接受就业辅导教育,18个学时就业辅导教育课成为每一个学生必修功课,每个学生都要参加模拟招聘;校园人才市场全年发布人才供求信息。就业季节,人才招聘会每天有小会、每周有中型会,每月有大型会;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从3个发展到5个。毕业生可以选择到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杭州的基地完成最后的学业、联系就业、度过就业前的培训适应期。
此前连续5年,西安外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今年10月到11月,西安外事学院已有两批上百名学生分别奔赴广州、北京基地,其中多数已经找到满意的工作。广州风神汽车有限公司招收了30名学生,东莞长乐依文半导体装配测试厂招走31人,北京公安部培训中心要走29人。连日来,一家又一家公司、单位一次索要几十名毕业生的事例屡屡在西安外事学院以及各就业基地发生,学院2006届毕业生就业大戏的序幕已经拉开。
类似的变化也同样发生在西安其他民办高校,就业正逐渐超越招生,成为民办高校新的生命线。在招生大战偃旗息鼓之后,就业大战的战火正悄悄点燃。
(原载2005年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
中心文化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