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强县,只要说起哪个人是“劳模”,都会迎来一片敬仰的目光,在这里当劳模成了所有劳动者的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今天劳模在该县如此受“追捧”还源于县工会去年一年的工作。
2005年3月,县总工会主席张翠屏带着工会的全体干部开始了劳模的摸底工作,为了不漏掉一个劳模,她到县档案馆查找当年的劳模档案。由于时间久远,很多劳模的住址都发生了变化,有些已经去世,寻找难度相当大。在艰难地寻找中,只要有一点点关于某个劳模蛛丝马迹的消息,工会都不放过。张翠屏将工会干部分成两人一组,在宁强县的每一个片区撒网似的寻找,半年时间光电话费、交通费就花了2万元。
让张翠屏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县上提供了一个陈旧的文件,其中文件中写有这么一句话“1973年,巴山区金融系统职工李恩芳被评为县劳模。”巴山区那么大,在地址不详的情况下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于是张翠屏和工会干部开始在巴山区每一个金融部门进行寻找。一个多月过去了,他们终于打听到,李恩芳可能在关口坝地区的一个营业所。于是他们又赶到了关口坝,但所里的人都说不知道这个人,但工会还是没有放弃对李恩芳的寻找。10月份寻找劳模的整个工作结束了,经过半年的寻找,共找到省、市、县级劳模136名,工会为这些劳模专门建立了统一的档案,并逐个落实了这些人的劳模津贴和待遇。今年1月,工会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打电话的人说他就是工会要找的劳模李恩芳,按照李恩芳提供的家庭地址找到了李恩芳。原来李恩芳在被评为劳模不久就调到了药材公司工作,早已离开金融系统。李恩芳是找到了,但劳模寻找工作已经在两个月前全部结束,政府都已落实了所有劳模的待遇。面对这个被“落下”的劳模,工会特意为他补建了档案,并用工会经费给他落实了去年半年的津贴和补助。
为了让劳模能够长期享受该享有的待遇。为此,工会起草了关于给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劳模津贴和补助发放的具体标准,并由县委县政府联合发出文件,规定劳模费用全都由县财政支付。去年年底,按照文件规定,县上共发放劳模津贴4860元,劳模补助8025元。所有劳模的待遇问题全部得到了落实。工会用行动终于给这些老劳模了一个交代。
从寻找劳模到给劳模建档案,再到发放津贴、补助,工会的所作所为在全县赢得了职工的一片赞誉。学劳模、赶劳模、争当劳模,一时间在宁强县蔚然成风。为了让今后劳模评选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工会又制定出评选劳模的“八条标准”,其中内容包括农民劳模、企业劳模等不同岗位劳模的评选内容。今年五月,在工会的组织下,全县评出了13名劳模,这些劳模全是一线职工,个个都是单位的先进。对工会评出的这些劳模,人人都竖起了大拇指。
本报记者 毛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