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石节煤矿办公室呆了1小时56分钟后,50岁的徐群贤满脸煤黑跑进来,他喘着气,汗水滑落煤灰勾勒出一幅现代版的水墨画,使我久久难忘。办公室人解释说,徐师刚刚从井下叫上来,还没来得及洗把脸。整整相处过一个星期后,这位有着35年工龄的老矿工,他的直爽和不凡的经历更是令人难以忘怀。
汇总采访记录,我用“三个没有”、“六个最多”、“两个第一”概括他一九七一年参加煤矿工作以来的煤海人生。
“三个没有”是:一、35年来从没有离开过采掘一线。当问他为什么的时候,他说:“一线是煤矿的主力,如果人人都怕脏嫌累谁去出煤哩,所以采掘一线更适合我”。二、35年个人没有发生过任何工伤。就连擦破手皮的事也没有发生过,更谈不上歇工伤了。他的观点是,煤矿工作虽然脏累苦险,但总还要有人干。说到个人安全问题,他说:“只要你自己有搞好安全的决心,有对工作的责任心,牢记家庭、亲人的嘱托和期盼,个人就不会违章,不违章就不会出问题”。三、35年来没有受过任何处分。他说,做为一名矿工出身的中层干部,心里要时刻装着群众,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群众利益面前不伸手、动心思,就不会犯错误,不犯错误谁能处分你呀!在采掘一队,所有损耗不仅有台账,而且五天一小结,十天一公布,月底一总结;职工工资分配则是“三参与、两公开、一上墙”,人人都有一本明白账,容不得谁作假。
“六个最多”是:一、得到的荣誉最多。他小到矿上的先进个人,大到全国先进,各类证书有一摞。2004年更是被授予全国优秀采掘区队长称号。二、下井最多。他月月都超额完成下井任务,平均每月下井都在20天以上,最多时下井达29天。他说:煤矿工人工作的岗位就在井下,做为管理干部,如果不下井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干部。在煤业集团给劳模颁奖前一天下午,他还在井下;回来后来不及回家,他首先做的还是到井下看看。三、他所带领的区队完成任务最多。2004年完成掘进进尺3200米,完成计划的106%;2005年完成掘进进尺4469米,完成计划的116%。连年在全矿名列掘进首位。四、他走访的职工群众家庭最多。无论是职工婚丧嫁娶,或者职工夫妻间发生什么家庭矛盾,老徐要么慷慨解囊资助,要么安排人员买煤买粮,要么就亲自走访询问。工人乔证明受伤后,他首先发动职工带头捐款,后又安排人员帮助其渡过难关。2004年以来,他和区队干部一起家访谈心226次,安排为生活困难职工挑水、买煤、买粮48次。五、他所在的区队制定的管理制度最多。按照精细化管人、精细化管物、精细化管岗、精细化管事的具体要求,他们不断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办法、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调动职工劳动生产的积极性。有一个生产班长为了赶进尺忽视工程质量,夜班进尺很多,对班反映质量太差,老徐批评说:“这种牺牲质量突击进度的做法绝对不可取,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影响正规循环。”随后,他按相关制度令这位班长停职检查,并在本队实行各工种对口收传票制,对工程质量一抓到底。六、他所带领的单位获得的荣誉最多。仅2005年度就获得了局、矿安全先进集体、双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四项荣誉。2003年矿上组织的各岗位技能比武活动中,采掘一队有8人获得前三名;2005年又有12人受到表彰和奖励。
“两个第一”是:一、他所在的单位完成掘进任务、安全质量、职工收入均在掘进单位中名列第一。他说:组织把担子交给了我,我就要尽我的最大努力把掘进工作干好,把职工队伍带好,而要干好工作重要的是自己要身体力行、带头实践,时时处处事事为职工做好表率。在他的带领下,掘进一队小班单进尺达到21米,最高月进尺达到650米,创出了掘进生产最好水平。而且全队实现了1000多天无重伤以上事故。二、是下石节煤矿发展史上第一个被总理抱着肩膀合影的人。2005年元月2日,温家宝总理来矿视察,当总理听说他已在煤矿工作了三十多年时,高兴地抱着他的肩膀合影,他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荣幸。就连他80多岁的老母也说:“这是我们徐家的光荣啊!”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