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物价局不久前出台省内电价调整方案,其中,工业用电价格上调3.05分/千瓦时,各地上调幅度平均在5%以上。此次电价上调后,会对省内塑料加工企业带来多大影响?塑料加工企业又有怎样的反应?笔者对此做了深入调查。
陕西兴化集团劳动服务公司编织袋厂,是为兴化集团硝铵和复合肥产品配套生产包装袋的省内大型塑编企业,年产各类塑料编织袋1000万条。该厂王健壮厂长告诉笔者,兴化编织袋厂每年用电160多万千瓦时,部分来自集团公司,部分为外购电,此次电价上调后,企业将增本减利5万元左右,影响肯定是有的,好在目前兴化集团正在加紧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年底可望建成投产,届时,兴化编织袋厂将全部使用集团公司自发电,所以此次电价调整对企业影响有限。年加工塑料制品1700多吨的陕西渭河塑业公司,由于水电气全部由其母公司——渭化集团提供,此次电价上调对其亦没有影响。
但并非所有塑料加工企业都能像这两家企业“背靠大树好乘凉”。在笔者走访的企业中,凡在市场中拼杀的塑料加工企业,无不认为此次电价上调对企业“影响巨大”。
陕西最大的民营塑料编织袋生产企业——西安洁美编织袋厂的康刚厂长告诉笔者,洁美年产各类编织袋2000余万条(约3500吨),年耗电约370万千瓦时,现在执行的电价为0.48元/千瓦时,电价上调3.05分/千瓦时以后,企业每年需增电费开支11.3万元,相当于每吨产品增加成本32元多,这对每吨产品只有100元~150元毛利的塑编企业来说,影响很大。
陕西兴平金谷塑料助剂厂是专门生产聚丙烯填充母料的企业,该厂负责人李军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每生产一吨母料耗电300多千瓦时,电价上调后,相当于吨产品增加成本9元多,纯利润减少了20%,电价上调对助剂企业的影响显而易见。”
年产6万多吨塑料管材、型材、管件的西安高科塑业股份公司生产部南经理告诉笔者:高科年用电700多万千瓦时,电价上调后,企业每年成本将增加22万元,也就是22万元的纯利润打了水漂,这对利润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塑料加工企业不是小数目。幸运的是,高科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了规模,技术和品牌优势,现在每年都有40%以上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强,所以企业将通过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产品价格,以消化电价上调带来的成本压力。
如果说,电价上调对以上塑料加工企业只意味着利润减少,那么,对已处于风雨飘摇的农膜企业,则是生死攸关。
西安龙华智德公司是陕西省大型农膜企业之一,正常情况下,年产农膜3000多吨,但由于近年来聚乙烯原料价格大幅上涨,而农膜价格却不能同比上涨,企业一直微利经营。今年以来,由于PE原料一直高于11050元/吨,高时达12250元/吨,农膜价格却未曾突破11.7元/公斤,企业其实已在赔本经营。为减少损失,该公司在四月下旬完成最后一份合同订单后,就一直停产,原本打算秋季再筹措资金购买原料组织生产,现在电价一涨,企业上下心灰意冷。该公司一位负责人十分沮丧地对笔者说:“每生产一吨农膜需耗电800千瓦时,龙华智德每年生产用电约230万千瓦时,电价上调后,吨膜成本将增加25元多,对别的企业来说,25元可能是小数,但对于本来就保本甚至亏损经营的农膜企业来说,25元就可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说实话,得知电价上调的消息后,我们如同被当头浇了一盆凉水,企业今后能不能生存都很难说。”
华县塑料厂比龙华智德的境况更差,这个上世纪90年代鼎鼎大名的农膜生产企业(当时年产农膜2500多吨,在西北地区排行第四),近几年因原料涨价、改制等种种原因,目前只剩下一个车间具备生产能力,且已承包给私人经营。业主告诉笔者,因原料价格太高,而农膜又卖不上价,企业从4月份就已停产了,现在为秋季生产备料的资金还没有着落,又得到电价上调的消息,正所谓“屋漏偏逢连阴雨”,农膜这一行看来是不能再干了。
就笔者调查的情况看,省内目前仍维持农膜生产的规模企业,只有西安永丰科技公司一家。但令人心寒的是,以生产农膜为主的永丰公司,之所以能“扛”下来,靠的并非农膜,而是别的产品。
永丰公司的吴总告诉笔者,永丰年产农膜8000多吨(其中地膜占85%),加上货物周转箱和统一润滑油包装桶,年产塑料制品约1.6万吨,虽然其地膜获“国家免检”、“西安市名牌产品”等称号,在全国各地,尤其在陕西西部、甘肃、内蒙等地也十分畅销,却并不赚钱,生产一吨农膜有时能赚50元,有时一分钱都不赚甚至还要赔钱。永丰若不是靠生产周转箱和润滑油包装桶(两种产品每月有900万元的销售收入)撑着,恐怕早就垮了。吴总不无担忧地说“此次电价上调后,肯定会有更多的农膜企业停产、改产甚至关闭。国家如果对农膜企业没有扶持政策,并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膜的打击查处力度,维护正常的农膜市场竞争秩序,那么到了秋、冬用膜旺季,许多地区很可能出现无膜可买的状况,最终,受损失的除了广大正规农膜生产企业,就是农民兄弟。”
(陈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