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宋鹏的化工之路特别的顺,1988年一进陕化,即担任化工班长、调度员,后来曾任复肥厂调度长、磷铵车间设备主任。可又有谁知道,这种“顺”是建立在他18年来扎实工作、非凡组织和敏锐决策基础上的,是他实现了陕化硫酸生产的提升、突破和飞跃三步发展,达到了2004年年产标酸15.16万吨的历史巅峰。期间,硫酸系统的班产、日产、月产纪录多次被刷新,开车率稳步提高,至2005年,装置年开车率达到了93%,开创了硫酸生产的全新局面。
1997年,硫酸系统进行了“10改13“技术改造,在运行中,沸腾炉工艺状况波动严重,升华硫产生量大,渣尘后移严重,造成净化设备阻力上涨快,每周必须清理一次;设备故障频繁,“人”字烟道、沸热锅炉、净化上酸管线等设备、管线故障、泻漏频繁,系统生产在频繁的开停车中停滞不前。员工思想迷茫,生产团队涣散。宋鹏1998年9月上任后,他带领车间员工,踏上21米的高空中表面温度达600℃的“人”字烟道上,消除管道内衬脱落钢壳腐蚀形成的漏点;穿上防酸服,进入净化冷却塔、间冷器内亲自进行清理;他和员工一起,吃住现场三天三夜,进行废热锅炉爆管抢修,眼圈黑了、眼睛红了、人也很快瘦了……几个月时间的艰苦工作,硫酸系统生产状况便有了很大改观。1998年第四季度,硫酸产量月月突破1.2万吨,班产、日产、月产纪录多次刷新;1998年全年产量达到了12.45万吨,1999年全年产量达到13.05万吨。硫酸生产开始了阶梯式攀升。
2000年,硫酸生产实现了重大突破。宋鹏组织车间技术力量着力解决高强度燎烧所带来的系统阻力上涨问题。他组织技术人员、资深操作人员反复讨论找症状,亲自钻进兄弟厂家的沸腾炉内实地研究,进行验证,在广泛论证和研究的基础上于2000年3月份提出了沸腾炉技术改造的完善方案,得到了厂领导的高度肯定和支持。那年,硫酸产量成为全厂头条新闻,第一次突破14.5万吨大关,全厂员工对硫酸这个集体有了全新的认识。从2000年的14.5万吨到2004年的15.16万吨的硫酸年产量的飞跃,装置并没有大的资金投入,这一步跨越主要来自于管理模式的建立和以宋鹏为首的车间一班人迎战困难的决心和能力。
多年的连续化生产工作经验使宋鹏对硫酸生产管理有着明确的认识——开车率是高产高效的基础,也是生产稳定的突破口,他的这一认识得到了厂领导的高度支持,也得到了广大员工的坚决拥护。在这一思路指导下,他严抓巡回检查、设备维护,严抓检修质量,不断进行指标优化,确保系统产量在平稳、均衡、高效的前提下,逐年增长,并着手建立车间管理模式。2005年,根据生产管理中值班干部、值班检修工工作效率低、管理责任心不强的状况,硫酸车间在全厂率先取消了管理干部和检修工值班制度,建立了以化工班长为主导的生产管理模式。化工班长成为生产组织的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协调中心和安全中心,行使值班主任权力,有权调动车间管理人员、检修工、化工等各类人员。车间全体员工紧紧围绕生产这个中心展开工作,全力为生产服务。该制度自2005年9月份实施以来,化工班长成为联系车间设备、化工管理的强有力纽带,真正成为生产指挥的主导。该制度彻底消除了原管理体系中的重复劳动、无效劳动和扯皮现象,各项工作均得到了显著的促进,形成了车间自己的管理模式和特点。
八年跨出三大步,硫酸系统实施较大的技术改造200多项,硫酸生产的不断进步,浸满了宋鹏的心血。由于长期熬夜、加班,饮食缺乏规律,他患上了慢性胃炎,他的鬓角出现了缕缕白发。可是,只要生产不正常,他都会坚守在现场,和员工们站在一起,和硫酸团队所关心的生产连在一起。
他的管理思路中,始终关注着系统开车率提高这一主导问题。2001年,他组织进行了净化冷却塔上酸管线的改造,将原衬胶管线改为钢塑骨架管,并实现了冷却上酸管线的双管线并联运行,解决了冷却塔上酸管线频繁泄漏停车的问题。年可减少停车70次,增加有效开车时间276小时,增加产量5000多吨。改造至今已4年时间,没有发生一次该管线泄漏停车的情况。
本报记者 刘公望 实习生 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