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风轮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老企业,其前身是西北国棉一厂。如今一组数字显示了其“青春永驻”:销售收入由2001年的2.84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3.85亿元,利润总额由2001年的212万元提高到2005年的1250万元,年均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风轮公司不仅成为陕纺系统全员劳动生产率最高、出口创汇能力最强、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也成为陕西国企改革的成功范例。
一个老企业“青春永驻”的秘方是什么?董事长李树生接受采访时献出“秘方”:我们坚持靠科技强实力,靠品牌拓市场,靠管理固内功,靠文化聚人气的经营理念,走出一条固本求强、和谐均衡发展之路。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风轮公司把科技兴业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取向,瞄准国际纺织领域的前沿技术,不间断地进行技术引进和设备改造,积极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五年间,投资1.6亿元,进行六次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引进了大批国内外先进设备,使企业的技术实力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设备科科长李昂谈到这一点也是一脸的自豪。他说:棉纺企业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设备是关键。目前,公司无梭织机比重占38.68%,精梳纱占70%以上,无接头纱占100%,设备新度系数为46%。技术装备水平的整体升级,为风轮公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企业实施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战略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风轮公司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新”的产品创新理念,在谈到如何坚持高、密、细、薄的产品特色,不断提高产品档次,优化产品结构等问题时,生产技术科科长魏永利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公司每年都有数十个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投放市场,“风轮牌”40余个产品被评为省级优秀新产品,3个系列产品成为陕西省名牌产品。“风轮牌”坯布是海关认定的出口质量免检产品。新品的开发和名优品牌的创立,扩大了风轮产品市场空间,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
记者了解到:纺织面料是否高档,关键看密度。密度越大,产品的档次就越高。风轮公司的产品精梳密度高达135支,平均接近50支,而我省其他企业则在20-30支之间。该公司每年在加大新产品的开发的同时,积极取得省级鉴定,还可享受国家税收政策,这每年又是二三百万元的收入。风轮人如此强的产品创新意识,给企业带来的是效益、新的利润增长点。
当记者问道:企业有无积压在库房的产品时,生产技术科科长魏永利笑着回答:我们是按市场需求生产,主要出口日本、欧洲、韩国、东南亚等国,因产品的档次高,产品还供不应求呢。
本报记者 柳江河 实习生 熊育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