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兴水自甘殒青春

——记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局长白鹏翔

2023年10月08日

泾惠渠的前身是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郑国渠,距今已有2252年历史。建国前灌溉面积不足50万亩;建国后几经恢复改善,但灌区破烂依旧,效益严重衰减。1996年,年仅33岁的白鹏翔受命于危难之时,担任泾惠渠管理局局长。十多年来,为使老灌区重新焕发生机,他不惜为祖国的水利事业奉献青春,为服务“三农”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灌区90万群众称为水利工程建设的“拓荒牛”。

白鹏翔担任泾惠管理局局长后碰到的第一件事是:灌区群众普遍反映浇地难、收费乱,纷纷自发投资打井,弃渠用井之风盛行。他痛下决心,立即着手改变支、斗渠管护责任不落实,有人用水,无人修渠,工程设施破烂,年久失修的状况。他大胆提出了“拍卖支、斗渠经营权、建设权和使用权”的设想,率先在全国实行支、斗渠改制。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灌区改制支、斗渠449条,取得很大成功,有效地解决了灌区群众浇地难、乱收费、负担重的问题,达到了让地方政府放心、群众称心、管理单位省心的“三满意”效果。这一重大举措,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被世行官员当作一大新亮点,极力肯定,并在世界各地世行贷款项目区内开始推广。

在供水体制改革的同时,他大胆进行内部经营体制改革。对机械厂、施工队、新庄电站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同时进行资产优化重组,组建了泾河工程局和郑国监理公司等龙头企业,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使下属企业很快摆脱困境,扭亏为盈,成为灌区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余年来,白鹏翔和职工、农民一起摸爬滚打,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他任期内,先后争取立项和建设的省级重点工程10多项。投资1.29亿元的三原西郊水库工程,投资1.55亿元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投资近亿元的渠首加坝加闸和渠首电站工程,彻底改变了泾惠渠区老化失修、无库调蓄的历史,年新增水量五千多万立方米,使灌溉水利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48,大大增强了灌区发展后劲。经过严细化管理,他提出的“压、逼、干”和“早、快、抢”的灌溉新思想得到广泛应用,使灌区供水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灌溉面积发展到145万亩。十年来,管理局水利收入达4.2亿元,较十年前翻了两番多,固定资产也翻了两番,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发展局面。

本报记者 阎冬 实习生 梁筱

上篇:农民工社保应能全国漫游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6/7/20060727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6-07/27/28191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