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安华亚电子公司的车间,整条流水线上的工人们只需一个眼神或者一个手势,彼此间就知道对方的意图,很顺手地接过上一个工人递过来的元件,继续着下一个步骤。
这在旁人看来与普通工厂的车间似乎并没有大的区别,但知情的人却了解这些工人中大部分都是聋哑人,他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因此在车间里他们更多的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交流。
西安华亚电子公司是西安市民政局所属的民营残企,在这里有60%的员工都是残疾人,而在生产一线的残疾人就更多了。记者采访的这个车间的18个工人里有10个是聋哑人,另外5个也有肢体的残疾。
职桂兰,今年已经43岁了,在她4岁多的时候失去了听力,但在这个车间她却是出了名的勤奋认真。家住纺织城的她每天早上六点钟就起床,坐车1个多小时来到单位,从来没有迟到过一次。杨曼是一个刚刚满21岁的小姑娘,大大的眼睛,看到记者询问她的情况,便不好意思地露出天真的笑容,然后和旁边的同事用手语“说”着什么。她通过翻译告诉记者,自己是刚从聋哑学校毕业不久,虽然听不到什么,但能在这里上班却让自己感到很舒心。因为大家都是聋哑人,或者是残疾人,因此彼此之间没有什么等级的差别,而且在这里即使是正常人也对他们很照顾,大家不用担心有什么歧视。
与正常人相比这些工人彼此之间似乎更加的率直。就在记者采访职桂兰的时候,旁边的工人用手语告诉翻译,希望记者能采访快一些,能让职桂兰赶快工作不要耽误下面的流程。梁雨是这个车间为数不多的男性,听同事介绍他比较擅长画画、写字,只要厂里有什么大型的活动,都少不了他。他“告诉”记者,自己学了四年的绘画,平时比较擅长山水画,同时他也很直率地告诉记者自己并不是喜欢这个,而是父母非让他学的。
华亚电子公司负责人郭永胜说:“虽然他们之间不能用语言交流,但彼此之间关系都很好,工作起来也特别认真。他们能来这里工作很多都是朋友介绍来的,有的人离开单位后,最终还是选择回到了这里,而且工作也比以前更卖力了。因为这里有他们更多的朋友!”在采访结束时,记者用手语向这些生活在无声世界的工人们“说”了一声谢谢,他们也都抱以微笑。
■本报记者 任乐 实习生 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