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陕西省华阴市高家村59岁的村民董生鑫领着记者来到村旁一块名叫鹿泉的高地。华阴市2003年8月遭受特大洪灾至今,董生鑫和乡亲们一直向往在这块远离洪水的“安全岛”上迁建新居,但他们的搬迁梦却年年落空。
2003年8月,罕见的特大洪灾席卷渭河流域,华阴市有11个行政村被淹没,3474户、1.379万受灾农民无家可归。洪水退后,当地政府提出对11个重灾村进行整体搬迁并请求国家支持。随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急件”将5906万元移民迁建补助资金下拨到陕西,按照户均1.7万元标准专项用于华阴市3474户受灾农民异地迁建安置。其中1.5万元用于补助农民建房;0.2万元用于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并规定用于农民建房的补助资金“不得滞留、侵占或挪用”。
今年2月,根据群众反映,发展改革委调研组赴华阴调查后发现,这笔“应急资金”竟然一直“躺”在各级政府账户上“睡大觉”。其中4718万元在陕西省财政专户,938万元在华阴市财政局,250万元下拨给了负责搬迁安置的华阴市移民局。到今年7月20日,发到受灾农民手中的建房补助资金只有51.9万元,不足国家下拨资金总额的1%。
负责搬迁安置工作的华阴市移民局解释说:这笔迁建资金不是救灾资金,使用原则是“不迁不补”。现在大部分受灾农民不愿搬迁,所以不能发。
据华阴市移民局介绍,2003年洪灾后受灾农民都表示愿意搬迁。但2004年,市里对3474户受灾农民搬迁意愿进行调查,收回调查问卷2559户,其中愿意搬迁的仅有699户。2006年3月,市里再次调查时,原来愿意搬迁的699户减少为139户。
华阴市一直强调,不能违背群众意愿搞强制搬迁。但有的受灾农民却披露了这样一件事:为“配合”市里的工作,2004年,华西镇组织人员统一替受灾农民填写了搬迁意愿调查表,“表示不愿意搬迁”,为上级决策提供虚假信息。
华阴市一位知情干部说,市里没有科学、完善的搬迁计划,因此资金下达后未向群众宣传。后来在群众上访、媒体报道和上级部门追查压力下才仓促启动搬迁工程,“工作推一步动半步,资金发一发停一停。” “新华视点”记者 张军
图为华西镇罗西村灾民李宁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