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11届国际诗人笔会在广州市黄埔区举行。这似乎印证了广东是“诗歌大省”的说法。据统计,广东坚持写诗并且有作品出版的人已经超过了1000人。“老板诗人”、“处长诗人”、“打工诗人”等一大批诗歌创作群体活跃在广东诗坛。
诗歌,在物质主义甚嚣尘上的经济时代,能够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不仅应该欣喜,同时也是值得深思的。对此现象做一些探讨,话题虽然显得老旧,但放在当今色彩炫目的时代,就露出了它新鲜的成色。这也就是意义所在。应该承认,时下人们还大多满足于形而下的生活,很少有人愿意为精神的建构付出努力。对金钱、美女、名车、豪宅的占有是成功人士的基本特征,而作为诗人,早已在生活中黯然引退,失去了昔日的光环。前几年进行的一次市民调查统计显示,诗歌被列为“最不受欢迎”的一种文学作品类型。在接受调查的1500人中,喜爱诗歌的仅占3.7%。与此相对应的是,一些诗刊因订数一跌再跌而不得不停刊。多年来,不断有人对精神和理想进行怀疑和否定,诗歌从文化的中心位置退居到边缘。放弃了对没有实用价值的“精神价值”的追求,诗歌被人们遗忘也就难以避免了。
然而,人之所以为人,他不但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同样需要精神上的富有。即使人们一时在物质的迷宫中耽于享受和快乐,也终有一天会发现,人类精神的拥有和对心灵的抚慰同样不可或缺。房子和汽车可以通过金钱买到,有了这些后,还要接着做什么呢?难道整天就无所事事地活着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于是,那些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就会从被放弃状态中走上来,重新占有生活的空间。人们在这时候转而推崇纯粹属于精神维度的诗歌,也就不奇怪了。
(梁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