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巩固壮大基础产业 全力启动综合开发

——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开创灌区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2023年10月07日

编者按:

“十五”规划建设以来,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目标,使全局综合经营得到迅猛发展。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在回顾“十五”和2005年主要工作的基础上,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扎实做好2006年度的各项工作。

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的泾惠渠,是一个从泾河自流引水的大型灌区。滔滔的泾惠渠水,灌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闫良五县(区)145.3万亩农田,哺育着近百万泾河儿女。春来满面碧翠,夏至万顷金黄,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关中大地上熠熠生辉。

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位于三原县宴友思大街,是泾惠渠灌区的专业管理机构,是陕西省水利厅直属灌溉管理单位,性质为全民所有制单位。五年来,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在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厅机关处室的指导支持下,在灌区各级政府特别是水利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精神,坚持用改革与发展统揽全局,紧紧围绕灌区发展和职工富裕这一中心,加强教育抓思想,科学管理抓供水,突出重点抓建设,创新机制抓经营,形成了全局上下团结一心,顽强拼搏,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的良好局面。至此,该局水利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职工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两个文明建设也取得显著成绩。

辉煌篇

“十五”期间,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按照“资产重组,分类指导,规范管理,开拓市场”的指导思想,依靠以人为本、诚信服务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组建局龙头企业——泾河工程局,彻底解决长期困扰该局综合经营发展“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泾河工程局组建两年多来,不断规范内部管理,积极拓宽社会市场,企业效益连年攀升,不但自己的队伍得到了锤炼,而且在社会上闯出了一片天地。2005年完成产值5020万元,创历史新高,占到全局综合经营总产值的78%。与此同时,该局投资100多万元,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和设备更新,增强了同属企业的造血功能。并不断完善企业综合经营管理办法,特别是2005年实行了“两挂一审”新的制度,进一步健全了企业管理体系,激发企业生存的活力。在实际工作中,以局长白鹏翔为首的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总结、提出了“压、逼、干”和“早、快、抢”的农灌服务新思路,按照“五个好”(精神状态好、管理机制好、发动群众好、落实责任好、灌溉效益好)和“五个充分”(灌溉设施利用要充分、机遇运用要充分、各级主观能动性发挥要充分、政策运用要充分、效益发挥要充分)的具体要求,抢抓机遇早引水,恢复面积多引水,规范管理抓引水,诚信服务灌区群众,确保灌区粮食安全和全局稳定。

俗语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服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局长白鹏翔临危受命,从参加工作至今,以局为家。他常常说:“不抓严细管理,就等于自毁市场、自绝生路。”为使泾惠渠这个有两千多年历史、闻名全国的老灌区重新焕发生机,他矢志不移,紧紧抓住两点不放,一是依靠工程增后劲,二是精细管理促效益。经过多年努力,灌区供水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灌溉面积已巩固发展到145.3万亩。灌区被誉为陕西“白菜心”的泾(阳)、三(原)、高(陵)三县,复种指数大幅度增加。由于供水足额、及时,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改制后的企业完成总产值3.2亿元,利税2442.9万元,年递增率分别达到61%和53.2%。

五年来,该局水利经济总收入达2.8亿元,年均收入5658.9万元,呈现持续发展的势头。2005年全局水利经济总收入7668.9万元,较“十五”初期的2001年净增3517.8万元,年递增率达到21.5%;固定资产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5年全局固定资产达5.4亿元,与“十五”初期的2001年相比,几乎翻了一番,年递增率达32.9%;职工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全局职工人均收入达1.34万元,与“十五”初期的2001年相比,增加了3000元,年递增率7.3%。供水生产稳步发展,五年累计斗口引水5.47亿立方米,水费收入5366万元,年均斗口引水1.09亿立方米,年均水费收入1073万元。2005年全局斗口引水1.24亿立方米,水费收入1262万元,供水生产再创新高;综合经营发展势头迅猛,五年累计完成总产值2.3亿元,实现利税1709.9万元,年均完成产值4585.6万元,年均利税342万元,年递增率分别达到27.5%和35.7%。特别可喜的是全局综合职工人均年收入在2002年首次与供水系统职工持平,并在以后几年保持了增长的良好势头。

因此,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先后被列为全国综合改革、信息化建设、全国末级渠系水价改革、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获得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灌区、全国水利系统文明单位、省“创佳评差”最佳单位、省绿化模范单位、省诚信先进单位、省价格管理甲类灌区等荣誉。

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时间里把一个破烂不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建设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为灌区群众谋福利的龙头企业,关键在于有一个好局长,带出了一个好班子,建设了一支好队伍。他们的不懈努力为泾惠渠一次又一次谱写了历史的新篇章。

“九五”以来,泾惠人以水源建设为重点,以渠道改造为主体,大力完善灌区配套设施,全面推进灌区工程建设,使古老的泾惠渠焕发青春,充满生机和活力。1997年建成的渠首加坝加闸工程,发挥着调蓄稳流的重要作用,年可调蓄水量4470万立方米,增加有效灌溉水量3000万立方米。2003年建成的西郊水库,库容3450万立方米,可调节水量3050万立方米,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23万亩,将改写泾惠渠灌区70多年无库调蓄的历史。1996年以来,灌区实施节水示范、更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配套特别是世行贷款项目,使干支渠道衬砌长度增加到200多公里,衬砌率提高到53.8%,从根本上扭转了灌区工程老化的局面。

近几年,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在以局长白鹏翔为首的领导班子带领下,以改革求发展,向管理要效益,逐步迈上调配自动化、渠道衬砌化、办公现代化的轨道。并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先进高效、留有余地”的原则,依托中日技术合作和灌区信息化建设两个项目,健全机构,落实责任,制定计划,精心组织,不断加快灌区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从2001年实施中日技术合作项目以来,先后建成局中央控制室、管理局机关办公网络、官苗配水点、十支渠分水闸等,安装超声波水位计3台、压力式水位计2台、测沙仪1台、中央控制平台1套,建成监控和调度系统、灌区用水管理系统和水量调配自动控制系统,基本实现了调配水量自动化、水费开票微机化、办公信息传递化及中央控制与官苗闸点、十支渠的实时监控和信息传输,为灌区信息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截至目前已更换山西庄、杨府等闸点控制柜,研发数据库、办公自动化、综合管理系统,建成机关局域网、会议视频系统,完成了渠首网络系统建设,铺设光纤21公里,完成信息点14个,购置安装了服务器、交换机、不间断电源等设备。累计完成投资100多万元。

新的管理体制,使灌区由单一农业灌溉发展为水力发电、机械加工、工程施工、工程监理、高效农业、餐饮服务等多业并举的新格局,水利经济年产值由1996年的165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4000多万元,粮食亩产达800公斤,约有一半面积成为吨粮田,年总产量突破8亿公斤,为关中乃至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新的重要贡献。这一切得力于有一种不畏艰难的团队精神,许多困难被一一化解,劣势变成优势,也正是这种精神一直引导和鼓舞着泾惠人顽强拼搏、奋斗不息。

一个好的管理单位,不仅要管理全局,更要学会运筹帷幄。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对综合经营企业因企施治,转换经营机制逐步建立起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增强了水利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走上了依靠市场谋发展的新道路。

目前,管理局有综合经营企业7个,总资产8000多万元,职工360多人,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利税250万元以上。为发展城镇供水,调节器整体供水结构,在水源开发方面,管理局紧紧围绕渠首泉水和西郊水库两个水源地的开发利用,考察了灌区周边城镇与工业发展状况,掌握了供水需求。同时完成了渠首水源地的勘探和评估,制定了科学的集泉方案。在渠首综合开发方面,已经与泾阳县达成了共同开发张家山旅游资源协议,成立了联合开发机构。目前已经完成综合开发总体规划,渠首防汛道路改造工程也已开工建设。在西郊水库综合开发方面,已经完成了综合开发总体规划和部分设计,确定了招商引资、整体开发的形式,为灌区综合开发创造了条件,也推进了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步伐。

2005年,在局党政班子的高度重视下,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把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作为打破制约灌区发展瓶颈、理顺灌区管理体制的头等大事来抓,使该局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依据体改政策,认真分析资料,合理界定单位性质,细心测算人员岗位和经费,完成了局定岗定员和经费两个测算报告。同时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10个内部改革管理办法,并通过多次召开局务会、专家论证会、与外灌区交流,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进行修改,制定出该局体改实施方案。

这个曾在历史上成为秦国强国富民的古老灌区,在局长白鹏翔为首的党政一班人的努力下,在灌区广大群众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重新焕发生机,坚定地迈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十年中,管理局水利经济总收入达4.2亿元,2005年达7668.8万元,较十年前的1996年翻了两番多,年递增率达40.5%。固定资产投入亦较十年前翻了两番,年递增率达55.4%。灌区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好雨知时节,人勤共努力。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局长白鹏翔带领广大职工干部披肝沥胆,在大力发展水利经济建设的同时,坚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千方百计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职工。在工作方面,完成了机关与家属区隔离及机关供暖设施和西张站危房改造等多项工程,修缮了部分基层单位的房屋和排水,启动实施了石桥站危房改造和灌区管理中心改造项目,建成机关局域网,为机关处室和基层单位配置电脑。在生活方面,坚持开源节流,同时建成两幢职工住宅楼以及机关家属区天然气入户工程,改造了机关家属区线路,办理了职工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等,并支助30多名职工在理工大进修深造。

他们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按照“巩固、提高、辐射、延伸”的要求,狠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为全局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在实际工作中,一是始终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不放松,特别是2005年先进性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二是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创佳评差”、职工业务培训和劳动竞赛等活动,在全局上下形成团结一心谋发展、求真务实比贡献的良好氛围。三是坚持党风廉政教育不放松,深入学习惩防体系《实施纲要》,制定警示训诫三项制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四是积极开展扶贫帮困,解决了部分职工的生活困难,圆满完成了各年度“两联一包”的扶贫任务。五是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和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强化安全教育,加大安全检查,确保了全局的安全稳定。

不仅如此,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灌区逐步迈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管理局干部职工对灌区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特别是干部职工从原来的四平八稳、固步自封、僵化懒散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形成了一个求变思进、关心灌区、支持改革、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局观念和改革意识不断增强,团结进取、敬业奉献的精神得到更进一步的弘扬,主人翁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得更加充分。正是由于他们广大干部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造就了一支能吃苦、敢打拼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才保证了全局各项工作能够扎实认真地开展。

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累累硕果。“九五”以来,管理局按照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结合灌区实际,紧紧围绕水利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起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管理、投入、激励四大机制,提高了水利职工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树立了泾惠水利行业的良好形象,促进了水利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保证了灌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全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五年迈了五大步,2000年2月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标兵”光荣称号。通过泾惠人的不断努力,终于迎来了泾惠渠的第二个春天。全局水利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势头,水利经济总产值由1996年的165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4000多万元,年递增率达10%以上。这些成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关怀下,经过灌区全体水利干部职工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取得的。

1997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西郊水库建设工地,给予其高度评价。随后,陕西省原省长程安东、陕西省副省长王寿森、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陕西省水利厅厅长谭策吾、陕西省人大农工委主任、水利厅原厅长彭谦、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李润锁等各位领导也相继来到西郊水库建设工地,对其的建设成就赞不绝口。

未来篇

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已取得的成绩令人羡慕,但泾惠人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劈波斩浪去攀岩更高的顶峰。2006年又以昂扬的斗志,良好的精神状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七次、八次全会和厅直系统领导干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落实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新的治水思路的要求,全面分析灌区面临的形势和机遇,统一思想鼓干劲,深化改革增活力,求真务实抓落实,坚定信心谋发展,为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加快灌区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面对未来,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局长白鹏翔信心十足。他强调: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抓主业保稳定,抓建设夯实基础,抓经营强实力,抓开发促调整”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开发利用水资源,搞活综合经营,不断加快综合开发,努力构建和谐灌区,争取在2006年全局水利经济总收入达到8000万元,其中供水生产斗口引水1.17亿立方米,国营水费收入1100万元;综合经营完成产值6900万元,利税突破500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达1.4万元。并不断推陈出新,确定新的目标,即推进西郊水库北水南调工程;推进灌区水资源实现有序开发;利用及统一管理;推进西郊水库沿岸泵站建设;灌区供水结构调整有大的突破,西郊水库及渠首综合开发有新的突破;管理局争创国家级文明单位。

在工程建设方面,高质量完成灌区管理中心和石桥站及石渠改造工程建设任务,迎接世行项目总验收;完成徐木抽水站进水闸和二级站等部分改造工程建设任务;积极做好渠首漏洞排沙工程悬板改造及调试工作,争取夏灌发挥效益;完成渠首加坝加闸及十支渠和大坝护堤等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继续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启动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在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方面,争取体改方案得到批复并全面实施;在综合经营方面,渠首、新庄两个电站年发电量突破2800万度,上网电量突破2600万度,完成一个企业资质升级,办理一个水工产品生产许可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快灌区信息化建设,圆满完成信息化建设年度目标任务;在前期工作方面,完成灌区北水南调项目勘察论证报批,争取年内开工建设,并做好李家桥水库接收前期准备工作,研究党家堡和支阳等抽水站今后的管理方向,使其发挥更大作用。在综合开发方面,与泾阳县紧密配合完成渠首防汛道路改造主体工程,为渠首综合开发创造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西郊水库综合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发渠首泉水资源,优先考虑向周边城镇供水,调整灌区结构;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继续巩固和扩大省级文明单位成果,积极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开工建设泾惠住宅区,实施宽带入户工程,完成办公楼搬迁和旧办公楼改造,积极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商界中流传着一句名话:顾客就是上帝。对于以局长白鹏翔为首的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而言,灌区群众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2006年他们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围绕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确保灌区粮食安全这一中心,加强用水管理,提高供水效益,诚信服务“三农”,巩固农灌地位,确保全年斗口引水1.17亿立方米任务的完成。同时要充分认识到灌溉引产面临的新形势,要把全年的供水生产当作全局中心工作紧抓不懈,抓好每一次机遇,最大限度利用好河源水,以实现农业增产、单位增收的目标。

在过去的一年里,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在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今年,该局依然把水管单位改革作为灌区工作的重点之一,按照“积极稳妥、稳步推进”的原则,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分部实施,圆满完成改革试点工作。并按照“指导扶持,壮大发展”的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定额上缴”的政策,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增强实力为目标,健全机制抓管理,开拓市场创效益,带动全局综合经营全面发展。对灌区得天独厚的水利文物和旅游资源,逐步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渠首和西郊水库开发为中心,加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着力推动灌区综合开发,努力实现灌区重心的战略性转移。

2006年的报告会上,白鹏翔局长的发言铿锵有力,扣人心弦。一字一句都代表着他对管理局美好未来的憧憬。正是有了局长白鹏翔这样一位优秀的带头人,这样一批精干的工程技术施工人员,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才能屡屡获胜,成为渠中之龙,并多次受到国务院、省政府的嘉奖。泾惠灌区已迈入了全国一流灌区行列。我们希望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在白鹏翔局长的引领下继续稳步前行,奏响水利时代的最强音,为关中大地续写新的辉煌。

■水利厅厅长谭策吾(中)和局长白鹏翔(右)及党委书记田建民(左)

■局长和书记在研究工作

■世行副行长孔杰忠在灌区检查

■总干渠风貌

■集体荣誉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6/8/20060809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6-08/09/27064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