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藏友问我:“这件藏品能值多少钱?”我回答说:“看在什么地方卖,卖给谁。”收藏品的价格不像大米、面条,无论是超市、粮站还是私人的小店里,价钱都相差无几。而收藏品这种特殊的商品,它在价格表现上却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有它的不确定性。就拿康熙时期的青花人物故事笔海为例:收荒人到了农村,几十元或上百元就可以买下;而他拿到城市的地摊上,可卖到二三百元;如果在文物小店的货架上,可卖到数千元;到了收藏家的手上,经过断代、品评并将人物故事诠释得清清楚楚,它的价钱可达万元;如果进入了小拍,在号牌起落间,数万元或十多万元的价格则创造出来。还是这件笔海,如果进入著名拍卖公司的大拍,有知名专家的鉴定,有新闻媒体的宣传,有拍卖公司成功的运作,它就创造出数十万元的价格。
再说当今热涨起来的铜镜收藏,天价都是在拍卖会上创造的,民间交易价格表现平平甚至低迷,尽管你的藏品真实、精美甚至稀少,也卖不出高价来。
有了藏品要转让,能否卖出好价钱?还要看卖给谁。如果藏品上档次,又是真善美,遇到腰包鼓涨的收藏家,他一见钟情,爱不释手,那会卖个好价钱,即使超出当今的市场价,他也乐于接受。如果卖给生意人,他要考虑几倍的利润空间,在价格上斤斤计较,软磨硬缠,甚至提出要你“跳楼”、保本转让。这样出手藏品,只能是把死钱变成活钱而已。
藏品价格的高低,还要看藏家是谁,在这个圈子里有多高的知名度,这就是藏品所具有的附加值——名人效应。王世襄老人在玩家群中可谓泰山北斗,因而他在专场拍卖中创造了惊天业绩。清早期的铜香炉在民间存世量不算少。如果在你我的手上,民间交易价恐怕只有几千元、几万元而已,但他的藏品却价值不菲,名人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魏玉光)